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韩丽丽
“双减”政策落地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要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路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每个学段都将认识、了解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教学目标。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安排、渗透了相当多篇幅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材中不仅大量编入古诗词、文言文、成语、谚语、楹联、启蒙文章等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课本封面和插图也仅可能多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以下路径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学好汉字,传承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是文化产物,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义于一体的文字,尚能循其规律识字,情趣横生,趣味无穷。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与说明:“掌握汉字基本笔画与常用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墓正楷字帖”。从甲骨文一--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一部分。如在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识字中的《口耳目》就是对汉字演变过程及对造字法中象形字初识;《日月明》一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小青蛙》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汉字的造字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学“窗”字,可带领学生了解字的演变过程;教学“青”字族和“包”字族的字时,可引导学生了解字的每个部件与字音、字义的联系,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学习经典,传承文化
1.在古诗词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学经典中古诗词是中文中独有一种文体,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能带给我们美感受与熏陶。因此,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中诗词学习,是每位小学生必修课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其中包括古诗文135篇(段)”。从对《新课标》解读以及我们1~6年级教科书中出现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诗文在我们小学教学中重要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我们教育界传承。在诵读经典诗词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人文素养与写作水平会逐渐提高。小学课本中出现那些脍灸人口名诗佳句,老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让几千年来的文学精华在孩子们思想中长存。
2.学好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权威著作,在长长历史长河中,它们以其独特魅力引领着后来者。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粒明珠,是中华经典,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画龙点睛作用。众所周知,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位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人之初》就是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让传统节日唤醒学生传统意识。
传统节日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来,从这些流传至今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精彩画面。节日起源与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过程。它与社会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传统节日漆出深厚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在《新课标》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中来,如将要到来的传统节日的手抄报展览、相关传统节日的诗会或故事会、传统节日手工制作展示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学习与传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让毛笔走进课堂,让名人走进教室,让名句贴在墙上,让中国传统乐器、传统音乐、传统戏剧……走进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精湛与美妙。多利用现代化手段,让我们校园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式教育乐园。
语文教学担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氛围,相信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让校园成为传统文化孕育摇篮,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圣地,让教师成为传统文化传播“歌者”“舞者”,让传统文化之种在孩子们生命中生根、发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