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22 18:0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陈海霞

“双减”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数学课堂 “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下面就以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解决问题”为例来谈谈我的想法。

image.png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符合 “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有效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对于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良好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强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前的导入感兴趣,课堂中会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导入应该快速且明确,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反之,过于沉闷繁琐的导入,除了花费时间过长以外,还会导致学生兴味索然。以本课为例,教师可以介绍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我们国家有很多习俗,其中就有吃粽子,那么现在15个粽子包完之后我们要平均放在3个笼屉里,每个笼屉里放几个?这样的情境导入,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趁热打铁,逐步导入新课。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除了提到的情境导入法以外,还有游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各式各样的方法。导入的方式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合理运用导入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丰富教学环节

“双减”课堂40分钟里,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千年回归知识原点,经历创造与统一;让学生欣喜与先贤智慧的“不谋而合”,感受到知识的温度。那么,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一堂言”教学,而是聚焦“让学引思”-让学生做、让学生思、让学生说,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自觉迁移!

本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应丰富学生理解题意的方式,并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出示例3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并将学生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重点是将对数的分析与平均分的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通过图形表征、动作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image.png

三、设计灵活的课后作业

作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双减”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我们学校也出台了新政策--各年级组自编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分类布置作业,在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分梯度设计作业难题:考查基础知识占比例较大的“模仿性作业”,考查一定知识再加工能力的“理解性作业”,考查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探究性作业”。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差异化实施,既解决了学生作业“快和慢”的问题,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困难的学生 “吃不消”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现状。总之,作业是连接教学和评价的途径和桥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作业的设计和辅导,真正地让学生减负,并让其在减负中学有所获。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双减”背景下,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跟作业设计同等重要,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解答,做到点面 合理结合、重难点知识反复练习。

 “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推动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既是一种教育常识的回归,也是一种教育姿态的舒展,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份呵护。未来,在教育的路上,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思考,提升理念,努力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让教育走向“润物细无声”的深处。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