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实验学校 蒲丽伟
随着“双减”工作的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学习更好的回归了校园。学生的作业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学习压力也在逐渐减小,拥有了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时间做到减负不减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必须主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此,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成为“双减”政策达成减负提质目标的关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谈谈我的观点。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策略,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去想,自主去发现数学研究对象和及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然后慢慢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想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然后去思考怎样解决一类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知识。
一、心理学基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学习动机的表现。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它既是内在心理能量的体现,也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满足学生的心理学基础,学生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使外在动机很容易地转化为内在动机,学生会更加自主、积极和愉快地学习。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学生就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其中自主感非常关键,自主感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归属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被认可、被接纳的需求,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自主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对自己的言行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也就是说,学生做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需要做、想做,而不是被迫或者受到强迫而不得不做,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从中获得快乐。当然,满足学生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发展,而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有可以选择,做决定的感觉。胜任感就是合理的目标分长短。适当的目标设置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设立短期目标时包含合适的目标,执行的方案,以及奖惩的措施在目标设定中首先需要与学生强调少而精的原则,因为太高的目标学生会望而兴叹,太低的目标又无法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唯有能力与难度相匹配的目标是合适的。其次,目标要可量化,例如练习几道数学题,做几道解答题等。当约定的时间截止后,可以根据完成情况及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兑现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奖惩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要及时兑现。长此以往,可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获得掌控学习的自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目标是最终的目标。长期目标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即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 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首先课堂从发问开始的,让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投入学习,问吸引人的问题,把问题当做正式讲课的开场白,将问题的答案溶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比平时更专心。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放胆去猜测答案,以类似猜对的给小奖励一个小粘贴而猜错也鼓掌鼓励学生敢于想敢于发言。不要马上给出反馈‘要接受所有的猜测,易引发学生对真正答案的好奇心。
三、引导式教学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侧重关注探究型问题,导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产生独立的思考力。
第二,调整课堂组织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进阶发展。自主学习力是“后天获得”的一种可教可学的、能够阶段性发展的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保证学生有合理的发展空间,又需考虑学习任务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度。多设置游戏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更乐意参与探究学习。
第三,改变学业评价方式,构筑学生自主学习新样态。教师在评价中创造正向引导,能有效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焦虑。如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初,同步设计评价任务单,保持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制作表现性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和数学情境下的真实表现,不再以探究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活动的完成度、投入度、达成度、交流度等为维度,结合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客观性和多元性的结合。
第四,课堂上善用肯定鼓励,积极关注过程,增强学生的胜任感。
1.多肯定鼓励,少指责批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去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优势,及时予以肯定,并激励学生继续发扬光大。确实需要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且要尽可能一对一地进行,避免当众大声斥责。成功时鼓励学生珍惜点滴进步,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让成功孕育成功。失败时引导学生看到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失败只是“暂未成功”,现在没掌握只是“暂未学会”,学生就会觉得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中必然经历的正常过程,失败后需要加倍努力,而不是急于否定,认为“我不行”而失去信心。这样便能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持续成长,而不是畏难退缩。
2.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
如果教师习惯于用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做会扼杀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积极进取的勇气。成绩的提升是长期坚持,努力付出的结果,有很多努力是不能够立刻兑现在分数上的,但并不代表学生没有进步,不值得嘉奖。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行动过程中的点滴正向表现,例如“老师发现你今天上课非常地专注!”“你今天的作业质量很高!”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相信努力的意义,坚持脚踏实地的付出,并保持好的行为,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活在有成功可能的希望中,远比成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采取具体有效的行动措施,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学习的自主感、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自主成长。学生成长初期教师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并注意培养学生自律的好习惯甚至品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指导与引导下,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真正做到教学的的重心、内容和形式产生转变,才能真正让教师和学生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摆脱只看成绩的结果,走向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入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目标,并让学生自主践行。教师要善于用肯定和鼓励,积极关注过程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利用教师和同伴的力量,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保障,力促学生自主性不断发展,最终达到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幸福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