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仿 罗才良(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位推动、层级推进,落实过程管理,积极探索育人新机制,构建“五同五度”育人体系,唱响外院特色的“三全育人”主旋律。
聚焦“同心圆”,“七项教育”提升思想引领高度。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按照“三元融合”、“五位一体”理念,扎实开展“七项教育”,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名师思政导航课、“旗帜·领航”校友讲堂、“明德课堂面对面”、“ 语”润讲堂、“百名校友讲百企”等活动形式,讲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感恩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同心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业生涯全过程。
把握“同航向”,凸显党建红色引领力度。学院形成党委书记、副书记—学办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四级运行架构,按照党员“五岗四类”分类考核,大幅提升学院基层学生组织的凝聚力,成立党员先锋队、组建学生自主服务队,促进党员全面成长。形成学生工作坊、工作例会制度,学生工作纳入教师分类考核管理、夯实全员育人实践,扎实推进“三进两访六防”工作,暨坚持进班级、进宿舍、进课堂;访心理问题学生、访学生家长;防电诈、防火、防溺水、防性侵、防交通安全、防舆情工作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实效。
营造“同场域”,“五类平台”拓展育人体系的宽度。一是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依托“阳光之家”心理咨询室,成立阳光心理健康委员会,石大外院微信公众号开辟“一米阳光”和“心微七言”栏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护航。二是搭建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外语类专业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三是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依托“外语文化节”,举办外文演讲、写作、阅读、配音、戏剧、歌曲、书法比赛等活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兵团故事,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四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寒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以及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五是搭建就业育人平台,坚持“党建+就业创业”模式,党委委员、院领导联系对接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全学程指导学生。实行就业全员参与、指导老师“一对一”结对帮扶,毕业班学生党员包干班级1-3名毕业生就业制度,依托“24365智慧就业平台”,通过访企拓岗、举办专场招聘会、行业招聘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坚持“同频率”,“三维联动”增强育人体系的广度。一是坚持“三课堂”联动培养,引导学生“三自”、“四学会”,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是坚持“网端”联动,打造“三类载体”。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设置青年学习板块,增设党史学习教育、理论中国学习栏目,团务百科、智慧团建基础团务学习栏目,推出“心微七言”等新栏目,打造原创“一米阳光”心理专栏;保持专业学习栏目“外语驿站”不断线。依托“青春家园”多功能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组织外国语学院网络思政文化节,以项目化方式运作,传播青春正能量。三是坚持“内外”联动,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家校合作内外联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家国情怀,突出育人实效。
着力“同成长”,“六类方式”展现育人体系的温度。一是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学生五级管理体制,夯实全员育人基础。二是积极落实教育改革评价实施方案,修订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制订《外国语学院优秀学生单项奖评定实施办法。三是健全资助发展体系,彰显公开公正公平。学院量化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评选赋分细则;试行《外国语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赋分细则》,确保评优选先更加科学透明。四是齐抓共管,典型引领,促优良学风形成。召开党委学风建工作会议、学风建设研讨会、学风建设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依托学德学风风景线开展荣耀外院·榜样励行示范引领,营造比赶学超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强线上 “一站式”平台数字化、平台化的集成和建设,应用易班平台大数据精准管理服务学生。六是坚持用心服务学生,着力提高学生幸福感。学院优化学生学习活动场所,2023年建成一站式社区3间(拂忧驿站、知汝餐吧、悦然书社),配备电冰箱、微波炉、空气炸锅、针线包、挂烫机等,方便学生就近开展自我学习、文体生活、互动交流,拓展社区文化育人功能。
学院积极搭建务实型“五同五度”育人工作模式、打造多渠道、全方位、多样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关爱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外语人才而矢志奋斗。
本文为2022年度自主资助支持校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兵团外宣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ZC20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