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浸素养 夯实基础润心灵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提高教师汉字书写水平,7月26日,南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南和区2023年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在南和区第一小学如期开展,虽然夏日炎热,59名参训教师满怀热情地在南和区第一小学的四楼会议室参加培训。
今天为大家讲座的依然是来自邢台学院的的李印华老师。上午,李老师的讲座是《行书的临摹与鉴赏》。首先,李老师从行书的概念讲起。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是“行走”的意思,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包括“行楷”和“行草”。行书的魅力有包容性、中和性。中和而不走极端,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的旋律。行书运笔比楷书自由活泼,却没有草书那么放纵,是灵动而稳健的和谐;行书将楷书隐藏的笔划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用牵丝游走的方式, 舞出了一道道潇洒的旋律。
接着,李老师讲述了行书的起源与发展。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行书到王羲之时 ,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行书艺术 。李老师让学员们鉴赏历代行书名家文人墨客的经典作品。欣赏了王羲之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笔走龙蛇,遒媚劲健,自然精妙,匠心独运,堪称绝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兰亭序》;苏轼有天真烂漫之气的《寒食帖》;黄庭坚追求迭宕态势的《松风阁》;米芾气韵高古,奔放潇洒,结字奇伟,翩翩若飞,用笔凌厉痛快,奉为“宋代第一行书”的《蜀素帖》;蔡襄平和蕴藉,清秀圆润之中带有一种妍丽之质的《蔡襄自书诗帖》;赵孟頫一扫两宋书坛,独标晋唐风神的《兰亭十三跋》;傅山行书圆转自如,天真烂漫;王铎的行书气势连贯,节奏强烈;郑板桥的行书隶、楷参半,间行、间草;何绍基的行书宗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说”等等名家作品。
最后,李老师介绍了行书的特点。笔法特点,用笔时,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以欹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字法特点,大小长短,平正欹侧,减省连结,收放伸缩,疏密匀豁,开合向背,有让有就,参差错落,凡同则变。行书“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应注意笔画连贯流畅,字外相互呼应,字形收放得法,字径大小相济,字距疏密有度,字距疏密有度,字轴贯通到底,墨色层次分明。行书学习要注意把握改变楷书的法则,认真临摹,全面读帖。
下午,李老师让学员们聆听并鉴赏孙过庭撰写的《书谱》,并详细地诠释《书谱》大论。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这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书学真正成熟与自觉的表现。孙过庭的《书谱》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示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之后,李老师指导学员们练字。学员们在练字时,李老师走到学员们中间,细致耐心地给予评价与指导。从笔画到结构,流露出教师的严谨与细致,疏朗和潇洒。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虛心静听,用心揣摩着写宇练字的方法。精彩讲座结束后,一幅幅或刚劲有力、或娟秀大方的作品从老师们笔下缓缓流淌而出,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
李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大家受益匪浅,李老师的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给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期三天的培训,大家意犹未尽。通过本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参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个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在平时还要勤学苦练。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加强引导学生正确识记汉字,规范地书写汉宇,感受汉字形之美,意之美,声之美,让中国汉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通讯员 王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