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探访道明竹编: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1 09:3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非遗之路步步生花 乡村振兴牢牢铸魂

为积极响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政策号召,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青茵行远·草韵生光”实践团队于8月3日赴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技艺为调研对象,专访非遗传承人杨隆梅,深入竹艺村开展调研,探寻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秉持实地考察、亲身调研的原则,团队成员在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早已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亲身感受丰富的竹编文化,细品醇厚的人文底蕴,深掘道明竹编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生产生活用品向高档工艺品发展的蜕变之路。

图为团队到达崇州道明竹艺村

道明镇得天独厚的慈竹资源,为竹编技艺提供了优质原料。杨老师介绍,竹编艺人们精选三年生慈竹的中段,色泽均匀、质地柔韧。通过独特的“经纬编织法”,辅以编、插、穿、削、琐、钉、扎、套等精湛技艺,赋予竹器丰富奇特的造型与耐人寻味的图案。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竹编

团队了解到,道明竹编传承近千年,产品涵盖篼、篮、盘、瓶、灯、扇等15个大类、800余种花色。其工艺早于清光绪年间便获四川劝业一等奖,1992年道明镇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竹编艺术之乡”。

结合杨老师的讲解,团队调查了近年来道明镇的发展历程,发现道明竹编产业的蓬勃发展,源于手工艺人的“匠心”坚守与地方政府的“决心”推动。崇州市以道明竹编为核心,通过“合零为整”壮大从业群体、“以竹为媒”传承文化记忆、“推陈出新”升华乡土艺术,构建竹编文化创客基地,实践“集群创作+规模生产”模式,汇聚4000余名从业人员,形成规模化的竹编产业集群。

2020年,竹艺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政府引导村民发展民宿、餐饮、茶馆等业态,引入文化团队、艺术家和创客,创新打造“竹编+空间”、“竹编+艺术”、“竹编+文旅”融合场景。据统计,2024年道明镇竹编产业总产值超1.3亿元,其中竹编产品销售近3600万元,接待游客6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崇州市政府的“诚心”施策,切实将非遗的“流量红利”转化为村民的致富果实。

图为道明镇竹编艺术博物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村容改善与收入增长,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道明竹艺村的成功转型,正是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典范,为乡村“塑形”与“铸魂”并举提交了一份亮眼答卷。

《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明镇正如这谦谦君子,在时光的“切磋琢磨”中,将小小的竹编艺术,锻造成新中式林盘聚落“竹艺村”和广阔竹艺公园的灵魂所在,逐步呈现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独具魅力的天府竹博小镇——道明竹编的振兴之路,仍在不断“晋级”!

未来,“青茵行远·草韵生光”团队将持续关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积极探索让非遗焕发时代生机、惠及乡民的新模式,以青春实践为祖国乡村振兴伟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