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鋆垚)三下乡的时光像卷被阳光晒暖的胶片,每一帧都浸着并肩走过的痕迹。
出发前的忙碌仍在眼前:对着电脑一遍遍打磨PPT,在培训教室和队友试讲打磨课堂细节,反复推敲安全教育、非遗制作的课堂环节;看调研组埋首方案,跟着宣传组写征稿、拍出征视频,每个人的脚步都朝着三联村的方向。所有人的忙碌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三联村。
图为志愿者搬运物资 吕馥摄
一到村里,就被裹进了浓浓的暖意。村民每天端出的饭菜总冒着热气,课余带我们去仙人桥看山、八福陇玩水,湘西烧烤的烟火气,异乡成了让人安心的临时家园。
图为志愿者在八福陇游玩 许欣怡摄
课堂上的时光各有光彩。教漆画时,看孩子们蘸取颜料,将扇子放入水中,让传统纹样在扇面上慢慢舒展;蒙古包拼图课上,他们对着图纸琢磨拼接,拼出穹顶时的欢呼能掀翻屋顶;讲安全知识时,小脸上满是专注,提问声像雨后的春笋。过滤水的课堂像场奇妙的科学实验,我带着孩子们把砂石、活性炭、棉花层层铺进塑料瓶做的简易滤器,当浑浊的泥水顺着瓶口缓缓流下,滴在烧杯里变成清水时,教室里炸开一片惊呼——原来知识不止在课本里,还藏在这亲手操作的、从浊到清的变化里。
图为孩子们拼接蒙古包 廖依妮摄
而“管纪律”的时刻,更像场细微的修行。我成了同衿志愿队里最“严”的那个,不仅要在课堂喧闹时稳住秩序——其他老师镇不住场时,一句“告诉小垚老师哦”总能让教室瞬间安静;还要随时调解孩子们的小矛盾:抢拼图零件的争执、排队时的推搡,都要蹲下来耐心说理,教他们“要商量着来”;看到有人趴在桌上写字、随手扔纸屑,也会板着脸提醒“坐好”“垃圾要回家”。可转身下课,这些被我“批评”过的小家伙,又会围上来拉着我的手,吵着要猜石头剪刀布,看我收拾教具时,还会踮脚抢着帮忙,奶声奶气说“老师辛苦啦”。
图为小垚老师规范课堂记律 吕馥摄
离别的那天,眼泪终究没忍住。清晨进教室,孩子们递来洗好的珍珠果、家里种的黄桃,还有精心制作的小手工——他们什么都懂。拍视频时,小家伙们争先恐后扑进我怀里,温热的小身子挤着闹着,我的眼泪决堤而下。
原来那些板起的面孔、说过的道理,都成了温柔的注脚。我带他们领略大千世界,他们却用最纯粹的方式教会我: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用短暂的陪伴,在彼此生命里刻下长久的惦念。这堂在三联村的实践课,终究是我们一起完成的成长。
图为与三联村告别 曾诗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