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弘扬革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号召,引导青年在红色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2025年7月25日上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仪陇红脉,非遗兴乡”团队赴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参观学习。此行是实践团在仪陇县开展非遗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重要思想政治课,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精神中汲取服务基层、建设乡村的不竭动力,坚定投身社会服务,助力国家发展的志向。
在时间回廊里遇见永恒精神
初入纪念馆,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题词墙映入团队成员的眼帘,这既是张思德精神的诠释,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穿越时空的核心价值坐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让队员们对“人民至上”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感悟。团队成员驻足凝望,这一刻,心中的崇敬之情穿过岁月长河与历史会合。
团队成员参观题字墙
用平凡血肉熔铸信仰丰碑
步入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生动还原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少年时的苦难经历到投身革命后的坚定信念,从在炭窑中默默奉献到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讲解员的细致讲述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这位普通战士何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典范。
团队成员参观纪念馆第二部分
炭窑崩塌处升起精神灯塔
在张思德纪念馆展览区的核心区域,展示了1944年9月5日炭窑崩塌的模拟场景及现场救援使用的工具。当讲解员轻声诵读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发言节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现场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静默。这位普通战士年仅29岁的牺牲事迹,通过历史现场的呈现和领袖话语的力量,持续传递着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启示,成为实践团乃至亿万中国青年关于“价值”的共同启蒙。
团队成员了解红色历史
红色血脉激发青年担当
在张思德纪念馆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将长征的历史挑战与当代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进行类比,思考青年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责任担当。青年人该如何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需求,这不仅是历史需要用行动回答的问题,也是当代青年需要贯彻的社会实践。“张思德同志用一生诠释了‘平凡中见伟大’,他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依然是社会的精神坐标。”团队成员曾晨晖在交流中感慨道。
团队成员曾晨晖学习“为人民服务”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回应——在国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当下,青年一代更需从张思德精神中汲取力量,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转化为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让红色基因在田野生根
仪陇这片土地孕育了张思德精神,也孕育了璀璨的非遗文化。红色血脉的奔涌从不因时间止息,总有一代代青年,在前人倒下的地方重新站起,让信仰的丰碑在土地深处永远屹立。未来,团队成员将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进实践,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以青春之力传承革命薪火,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担当。
团队成员于张思德纪念馆门口合影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蒋欣芮 钟佳瑶 曾晨晖 冯星海 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