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7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的5名成员,以“非遗文化探寻与文化自觉培育”为主题,前往武汉博物馆参观了“琬琰英华——馆藏历代文物珍赏”展区。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观展学习,更是一次沉浸式的中华文明体验之旅。
七艺荟萃:“琬琰英华”尽展工艺之美
展区名称“琬琰”,寓意美玉,“英华”则代表精粹。展览从青铜、玉器、竹木牙雕、砚台、印章、鼻烟壶、珐琅器七个门类系统呈现历代的工艺与审美高度,集中展示中华文明中“器以载道”的理念。
进展屏风 胡雪盈摄
展区中,一顶清代镶宝石银凤冠饰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金丝缠绕,其中点缀的白玉珠串,在灯光的照射下温润生辉,尽显皇家礼仪之庄重、玉器工艺之精妙。随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玉文化。据记载,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礼玉为“六器”,分别是璧、琮、圭、璋、璜、琥,每种玉器都承载这特定的仪式与伦理等级,是道德教化、权力象征、天地秩序的文化载体。此外,古人“以玉为礼”的传统不仅体现在器物本身,更延伸为精神观念。玉之五德——任、义、智、勇、洁,正是古代礼制社会对理想人格的写照。
余青在欣赏展品 胡雪盈摄
另外一类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体验的展品,是小巧玲珑、工艺精致的鼻烟壶。 鼻烟壶小不过盈寸,重不过数两,却是中国传统工艺“以小见大”的典范。其造型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琢玉雕瓷、掐丝堆塑,集中国工艺之大成。这不仅体现了工匠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也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细节之美、精神之美的执着。在展出的壶体图案中,常见梅兰竹菊、八仙图、山水楼阁,既有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祈福纳祥的寓意。
鼻烟壶展品 王雨微摄
融通古今的思考:非遗是文化自信的根脉
从文物到现实,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并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一次次走近历史、了解传统后的油然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陈列的器物,更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文明。正如展名“琬琰英华”,它不仅代表文物的美,更寓意中华文明在历久弥新中的闪光。
本次“琬琰英华”展区参观,不仅是一段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文明课。我们尝试将展品与历史、人物、用途相结合,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以文物为镜,观历史之光。
触摸千年瓷韵,接力文明薪火
器物虽无声,却能镌刻文明
武汉博物馆以精心铺展的历史脉络,将陶瓷艺术在时光中破茧成蝶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列列器物如同时光的路标:泥陶的厚重里,藏着先民与自然搏斗的坚韧;彩陶的斑斓中,跃动着人类对美的最初向往;而那些不断翻新的样式,则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它们串联起的,不仅是陶瓷艺术从简陋到繁复、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轨迹,更是一部人类在与物质世界对话中,不断突破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创新史诗。
展馆中的彩瓷陈列 胡雪盈摄
从尘封到幻彩,文明在接力
当我们驻足凝视,思绪不由自主飘向元青花研究的百年历程。曾几何时,学界对元代青花的认知近乎空白,甚至研究第一的位置也被别的国家学者占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河北保定、江西高安等一批窖藏元青花的出土,以及对“至正型”青花标准器的系统研究,这一被历史尘封的艺术瑰宝才逐渐浮出水面。历史忽视让我们唏嘘不已,这更坚定了我们传承非遗技术,传播优秀文化,让历史永远被铭记,让优秀永远流传的决心。
团队成员在认真观看元青花研究发现的介绍 王雨微摄
展柜内外,双重的震撼在指尖流转。我们既惊叹于玻璃罩内元青花的釉色如凝脂、青料似宝石;又感慨于在互动区遇见那些以真品为原型复刻的模具——指尖拂过能清晰摸到凸起的弧度和细微棱角,当我们的指尖从模具转向展柜玻璃时,隔着一层透明,似与真品完成了一场接力。历史的回声顺着指尖漫上来:有拉坯轮盘转动的吱呀,有画师调墨时的沉吟,有窑工守望火情的叹息。而掌心沉甸甸的,是时代递来的接力棒——不仅要让这些模具复刻的纹路永远清晰,更要让青花瓷里藏着的东方美学,在触摸与感悟中,传到更远的将来。
团队成员在用手轻轻触摸青花瓷品 胡雪盈摄
实践团队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字作者:王雨微 赵苹
图片拍摄者:胡雪盈 王雨微
审核老师: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