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法源实践团行动:共话农业事,法治润良种
法润蜀种,粮安万家
——川农法润良种服务团专访天全县农业农村局干部
作者:孟虹利 图:袁源 审稿:李薇
2025年7月9日,为筑牢种业根基、振兴法治建设,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落实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四川农业大学法源——法治“农”门阵之法润良种服务团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农业农村局,围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对多名基层干部展开面对访谈,其中包括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浩,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雍维,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罗旭,农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新品种推广股股长宋卫先以及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各位受访人热情地接待了团队采访成员,直面假种子流通新态势、监管难点及农民认知困境,为破解“维权难”“辨假难”“执法难”的问题寻找良方。
团队成员采访天全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王浩 袁源 供图
侵权、维权难以兼顾:假种监管的困难现状
种子小商贩流动现象频发、电商平台隐蔽性强,为监管工作造成困难。目前假种子商贩由单一的实体店售卖开拓出了流动性更强的渠道。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雍维表示,许多外地的小商贩每逢春耕时期就会到本地售卖假种子,因其行动灵活、流动性强,导致举报与处理在时间上难以及时统一,加大执法监管难度。更棘手的是电商平台隐蔽销售。“现在网络很发达,有很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去买种子,买回来就是三无产品,但是它便宜,大多数老百姓通常是这种心态,”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浩在访谈中指出,执法人员分身乏术,难以时刻对网络平台进行监察,只能依靠群众购买后举报才能进行处理。
此外,群众检举意识淡薄、基层检测能力不足,让维权工作更加困难。部分农民播种的土地少,对于小面积种植损失的容忍度高,最后即使出现减产或不结果的情况,也并不会选择找商贩理论,或者理论无果后也往往选择认栽,这导致案发滞后且追溯无门。另外,王书记在访谈中说明,假种子仅凭肉眼无法辨别真伪,而县级甚至市级一般无专业检测资质,需送省厅或第三方机构进行DNA谱系比对等检测,加之环境不适应、天气变化、农民自身播种等因素,导致种业侵权案件处理成本高、周期长。
法治实践筑牢防线:打击假种、维护良种的措施
监管工作难进行,源头管控更有力。加大对网络的监管,要求网络销售平台的商家证照齐全。”农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新品种推广股股长宋卫先特别提到,网络售种要有资质,才能确保种子来源良好,才能保护老百姓权益。其次,对于线下售卖商贩也需要有进、销货凭证和营业执照,严打无执照的流动商贩,同时农民群众在购买种子时也需开具发票,为潜在纠纷留存依据。
坚持宣传、专业培训,让种业工作更加顺利进行。执法工作人员张卓强表示,他们会不定期印发资料发到每个乡镇的农民和技术员手里进行宣传,在农民们赶集的日子里一三五、二四六错开到街上进行宣传,把“买正规种、用授权种”的理念普及到群众里,深入到偏远山区中,并在工作之余与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此同时,天全县农业农村局的执法工作人员们每年有两到三次执法知识培训、进行考试以及派出学习,这些措施都强化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他地区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效仿范式。
实践团队特别了解到,天全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2023年破获一起特大种子案——“仁义镇假种子案”,不法分子通过当地有威望的人分销,经过层层转卖,导致百户农民受损,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执法大队及各部门(包括法院及公安部门)的协作下,将涉案人员李某柱、吕某抓捕归案,并依法进行制裁,严厉打击了该违法行为,守护了“种子芯片”,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农民种植的补贴和成本降低举措,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罗旭坦言,国家通过政策补贴、政府直接买苗、项目引进这三项措施,大大降低了农民们的种植成本。罗主任表示,2022年天全县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与推广的校县合作项目中给相关企业批准经费二十万元,并引进了几十个叶色特异茶树品种,为务农研究提供材料,丰富了当地农业产品多样性。
团队成员采访天全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罗旭 袁源 供图
知识全面、方式创新、实践筑基:良种之念深入民心之道
对于假种、套牌种防范,天全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们有着丰富的经验。首先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是最保险的方式,例如购买3C认证或官方认证标识的种子;其次要买适合种植的种子:因为存在气候、土壤问题导致其他地区的种子与本地环境不相适应,即使不是假种子也仍可能导致减产的情况,因此农民群众在买种过程中需要认准标注,例如在四川播种需要认“川引”的标志,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减产甚至绝收。
但农业工作人员们所具备的知识如何宣传、普及给农民,往往是个难题。
在访谈中王书记特别提到,从宣传的实用性、创新性出发,如果用布包或者扇子,农民们会更喜欢,并且要图文并茂,才更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农民群众的注意力,把创新实践运用到宣传工作中去。基于此,工作人员特别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天全县农业农村局近期用于宣传禁毒防艾的扇子,上面呈现了多种常见毒品原植物的图片和简介,内容简洁易懂且让村民更愿意主动接受宣传。
深入实践则是进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的最佳路径。当问到法科学子可以从哪些途径更好地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时,王书记带着殷切的目光谈道:“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在宣传引导上,要多深入到农村去。”首先作为学生,与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相较而言,时间相对自由,人员数量较多;其次,在家务农的村民往往中留守的老年人偏多,对年轻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学生群体的加入就更有利于宣传工作进行;并且,学生们平时学习往往停留于理论性知识,应当深入基层去确切地了解百姓“为什么买假种”“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中会出现哪些困难”,获取一线情况才能脱离纸面、更加直观地学习到种业知产保护的知识,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添砖加瓦。
经过此次访谈,法源——法治“农”门阵之法润良种服务团的成员们深刻意识到了基层干部监管难、百姓种业知识缺乏、农民维权意识淡薄以及部门检测能力不足等艰难现状,切实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在农业工作中历久弥新的干劲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深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与迫切。作为法学生,我们的价值并不止于纸面理论的学习研究,洞察和解决现实困境,以实践助力知产保护,做“穿胶鞋的法律人”,身体力行地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块田埂。法律服务团也必将带着这份农业工作传承的希望,扎根于实践,深入于乡村,为法润良种注入新鲜血液,为“种子芯片”注入法治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