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韩丽丽
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出一些浅见。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有这样一些现象:怕读、不愿意读、自由读与展示读差异大等,从这些现象可知: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朗读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识朗读重要性 。要想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应该让教师自己和学生明白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朗读的重要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提高理解能力 :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3)培养审美能力 :语速适中、感情真挚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语言的美。
(4)增强写作能力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增强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
(5)发展智力 :朗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的广度和分配能力,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6)情感传递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通过声音表达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7)记忆与背诵 :朗读有助于记忆和背诵,通过反复吟诵,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重视范读。范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具有示范性作用的朗读。低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差,难以体会作者的意图。教师声情并茂的阅读,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中。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老师,感知课文的基调,或欢快热烈,或低沉感伤,并循着痕迹就能准确把握课文的脉搏。因些,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3.激励机制。在朗读训练中,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朗读训练研究中,我总结出以下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
(1)评价激励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表扬学生在朗读中的成功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做统一要求。例如一个平时发音不是很准、语感较差的学生,在朗读中,他能把字音读谁、在恰当之处断句,这对于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不过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就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这样的进步,应进行肯定及表扬,可以增强他朗读的自信心,激发朗读的兴趣。
(2)比赛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或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举行各种朗读比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朗读水平,体验成功的快乐。
(3)奖励激励
在朗读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于好的朗读作品,可录制视频在课堂上或家长群里进行展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家长配合的热情。
二、 教师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范读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来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示范朗读应具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这种策略能够直观地展示朗读的魅力和技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和风格。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
2.领读
领读是另一种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跟读。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根据学生的朗读特点和能力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耐心纠正其发音、语调等方面的错误,鼓励其积极参与朗读训练。这种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朗读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朗读兴趣。通过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在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外进行朗读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除了上述教学策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朗读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角色扮演朗读、配乐朗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时,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需求。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示范朗读、领读、个性化指导等策略的实施,以及创意朗读活动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得到全面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自主朗读策略
除了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外,学生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朗读训练。这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学生可以采取的自主朗读策略:
1.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
学生在进行自主朗读训练时,首先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适合自己的朗读材料。这些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其难度也应适中,既不过于简单以致于无法提升技能,也不过于复杂以免造成阅读障碍。合适的朗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朗读过程,享受阅读的乐趣,并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朗读水平。
2.制定朗读计划
为了提高朗读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应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这包括明确每天朗读的时间段、朗读的篇幅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等。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学生可以确保朗读训练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保其切实可行且能够助力学生朗读能力的稳步提升。
3.记录朗读成果
学生在进行自主朗读训练时,可以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朗读成果。这种记录方式不仅便于学生随时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朗读表现,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朗读策略。通过不断地回顾、反思和调整,学生可以在朗读训练中实现更快的进步和更大的突破。
在实施这些自主朗读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便在朗读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学生还可以尝试将朗读训练与其他学习活动相结合,如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来检验朗读效果,或者通过参加朗读比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自信心。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朗读技巧训练
朗读技巧训练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进而提升朗读的流畅度和情感表达能力。以下将详细探讨几种有效的朗读技巧训练方法。
1.在朗读技巧训练中,发音训练是基础且关键的一环。学生应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应在日常的训练中,让学生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
2.语调练习同样是朗读技巧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调是语言的旋律,能够传达出文本的情感和态度。学生应通过练习不同的语调,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内容调整语调的高低、快慢和轻重。在语调练习中,学生应特别注重语调的变化和节奏感的掌握。通过合理的语调变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文本中的情感起伏;而良好的节奏感则能使朗读更加悦耳动听。
3.情感表达训练则是朗读技巧训练中的高阶环节。朗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复述,更是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学生应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情感色彩,并通过声音、语调等朗读技巧将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情感表达训练中,学生应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学会如何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来传递不同的情感。
朗读技巧训练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发音训练、语调练习和情感表达训练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朗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辅以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以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