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诵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4-12-06 12:2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王占

摘要:本论文聚焦语文教学中诵读环节,剖析当下学生诵读不足的现状,阐述诵读对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意义。从语言积累、语感养成、审美熏陶、文化传承多维度论证其价值,进而提出精选诵读素材、创新诵读形式、搭建展示平台等培养策略,旨在借强化诵读,切实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诵读培养  语文素养  语感  文化传承

一、培养语感是诵读能力提升的关键

提升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至关重要。培养语感,首先必须了解语感的特点、本质和形成过程。语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经过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深刻地理解语言,真切地体味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在此过程中,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无数次的分析、比较和揣摩,包含着千百次的重复。由此可见,语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解,二是重复。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语感的特点和本质提出相应的办法,促进学生语感的提升。

一是大量阅读。提供经典文学、报刊、科普等多样文本,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让学生积累词汇、语句,熟悉语言搭配与风格,逐渐内化语法规则,形成敏锐语感。

 二是反复诵读。挑选诗词、散文佳作,要求学生出声、有感情诵读,体会韵律节奏,感受重音、停顿,借此深入理解文意,强化对词句的直觉感知,提升语感。

 三是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还原文本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生活经验,体会作者情感态度,促使其在情境里捕捉语感,精准把握词句内涵。

 四是写作训练。日常布置日记、随笔,定期开展专题写作,促使学生将积累化为实践,过程中琢磨用词、造句,反思修改,进而增强语感。

 五是日常交流。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小组辩论,课余讲述见闻;教师及时纠正语病,引导学生学用新词句,使其在活学活用里提升语感。

二、培养诵读习惯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学习方面,诵读能有效增强语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经典文章,会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形成敏锐感知,从而在听说读写中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诵读诗词时体会到的平仄、押韵,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驾驭文字节奏。

    (一)诵读有助于记忆积累。当学生诵读时,信息会在大脑中多次重复,像名言警句、优美段落等内容更容易被记住。长期积累下来,就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库,让他们在表达观点或写作时有更多的词句可用。

    (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古代典籍等承载着民族文化。培养诵读习惯可以让学生接触这些文化瑰宝,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中。例如,诵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能使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三)在情感和审美培养上,诵读优秀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沉浸在作品描绘的情感和意境之中。学生诵读时能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如诵读朱自清的《春》,学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提升审美情趣。

   (四)诵读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精力理解和表达内容,长期坚持能够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意志力。

 三、培养诵读习惯的方法

 (一)营造氛围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立图书角,放置适合诵读的经典书籍、诗词选集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随时接触到诵读材料。

定期在教室中播放一些著名的朗诵音频,如名家朗诵的古诗词、散文等,用美妙的声音和动人的情感吸引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

(二)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诵读内容。对于小学生,可以从简单有趣的儿歌、童话入手;对于中学生,则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励志演讲等。开展诵读比赛活动,设立一些小奖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诵读中来。

(三)方法指导

 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包括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语调抑扬顿挫等。例如,在诵读古诗词时,要按照诗词的格律来划分节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诵读内容的情感和意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用声音去表达。比如,在诵读描绘自然风光的散文时,让学生想象文中的场景,带着欣赏、赞美的情感去诵读。

 (四)家校合作

 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诵读的环境。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或者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诵读。教师可以给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家庭诵读的书目,方便家长指导孩子。

四、因势利导掌握背诵技巧

(一)抓住特点  灵活记忆

每一篇文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都是精心构思的。语文教材按照主题设置单元,编排课文,出于传授学生写作方法的考虑,具有明显的写作特点。有的单元文章设置注重谋篇布局的引导,或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或总分总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写作特点,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有的单元文章设置注重上下文过渡方法的传授,为了使上下文联系更加紧密,作者根据前后文主要内容,精心设计过渡句,巧妙的把上下文衔接起来。指导背诵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过渡句,在理解记忆前段内容基础上,依据过渡句,是顺藤摸瓜,记忆后边课文的内容。有的单元文章设置注重修辞手法的学习,充分利用课文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也是记忆课文的一个极好方法。 如常见的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 整齐,气势恢宏,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枯燥的描述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学生理解后必然印象深刻,从而利于学生记忆。如《荷花》一文,在分析第二段时,抓住总述过渡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自然而然由前文描写荷叶转入欣赏荷花,而荷花的三种形态紧随其后,以三个并列句式呈现出来, 指导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其结构特点和思路形状,体会句子间联系,以实现由读到背的自然过渡。

(二)重点词语  帮助记忆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元素。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如果记住了重点词语,即可联想到句意,由词忆句,再由句意延伸到前后句, 实现由句忆段,从而把握文章中心,领会文章主要内容,达到背诵整篇课文的目的。如《学棋》一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段是写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既然是写两个学生,就让学生抓住一个……,另一个……记忆,根据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动作,就让学生把听、看、问、飞、射、拉等几个词语划下来,记住其先后顺序,使学生对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学棋人的言行,栩栩如生的印入脑海,促进大脑记忆,便于背诵。

(三)尊重差异  宽严不同

1.对待记忆力强的优生,凡是要求背诵的篇章,必须篇篇过关。一些优秀的散文和记叙文片段,尽管不要求背诵,我也要安排他们去背。多背一些好文章,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也可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古诗,我不仅要求他们能熟练地背诵,而且要求他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境。对于记忆力好的优生来说,他们很轻松地就能做到这些。个别优生还能做到整篇背诵,这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鞭策,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其次,对记忆力较强的中等生,要求比优生稍宽松。因为他们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只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上规定的背诵篇章。尽管他们同样有一种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但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课文上。 这样,中等生背诵的积极性、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3.再次,对记忆力较差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要求宽松。像这样的学生, 一个班里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具体做法是,我叫他们照着课文读一遍,然后,我提上句,让他们回答下句。有时,我以填空的形式,我读某一句,让他们指出其中我未读出的重要词语或关联词语。这样把尺度一放宽,他们也就不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背诵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手段,发挥小学生背诵、学习潜能,既不失对小学生背功的培养,也不失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把握好了背诵课文的宽严尺度,懂得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背诵、学习积极性,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