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福)翻开一本书,透过文字看见万物,是阅读;走过一段路,穿过万物读懂文字,是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知行合一,方致良知。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湖南警察学院图书馆一行人走进永州新田县,上翰林山,致敬青云塔,顶礼德孝文化;访将军故里,忆长征壮烈,传承红色基因。入山田湾村,瞻仰惜字塔、捐赠少儿读物。用脚步阅读乡村,以灵魂触摸历史,在行走中追寻阅读推广的真意。
翰林山不高,却草木葱茏,山林秀美,青云塔高耸其上。此山相传为宋仁宗时尚书黄守弼归隐处。黄守弼晚年在山中开办文明书院,讲学传道,耕读传家,其子孙五人先后考中进士,堪称“湘南第一书香门第”,于是人们将山名之为“翰林山”。山为地之脉,翰林山凸起于新田县城南侧,有日西河绕山而过,林深流缓,山绿水碧,读书人“倚南窗以寄傲”时,独对青山流水,定然会生发出青山为砚,流水为墨,以直矗云天的青云塔为笔,一展书写天地的豪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屹立数百年的青云塔激荡着每一个新田读书人家的梦。新田县偏居湘南一隅,是全省至今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却几乎年年有学子入北大上清华,教学质量之高令人咋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辈出的后面必然潜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翰林山下精美的孝文化公园似乎在给出答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人格修养放在文化学习之前,又把孝放在诸修养之首,欲做学文先做人,百善孝为先,新田人重孝。驻村工作队初到山田湾村,常惊奇于一个现实,村里高寿老人多,且皆有所养。年轻人返乡的一个普遍原因多是家里有老人。有在广东干建筑风生水起的老板放弃事业。离开妻儿回家侍奉老母;有公职人员提前退休回村尽孝。有一次,村委干部志斌正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忙碌,突然一声大叫‘糟了’就往外跑,他因为忙于工作差点耽误了为年过九旬的奶奶做饭。重人伦,讲亲情,山田湾村民风淳朴,鲜少争纷,父母辛勤劳作,子弟勤奋读书,去年,山田湾村考上本科院校的学子就有六人,工作队还为他们的家庭颁发了为国育才奖励金。
新田县保存有十数座古“惜字塔”,是永州市各县之冠。山田湾村就有一座青石垒砌,八面三层,高约3米的清代惜字塔,造型精美,形制完整。入字纸洞口的上端装饰着魁星点斗的雕像,两侧是“遗篇归大化,司命在文章”的短联。古人以对字纸的珍惜,表示对文化的尊重。字纸不容污亵,通过燃烧的袅袅青烟,使文字上达天听,博得魁星青睐。字纸烧得多,必然文章写得多,自然文笔水平高。写的一手“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好文,岂能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筑塔的用意如此,而今没有人去烧字纸了。惜字塔作为乡村文物伫立在村口,风雨不动,守住的是读书改变命运的不竭传承。
有时历史的翻云覆雨甚至容不下一张书桌,家国危亡,读书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省立第三师范高材生,距离山田湾村十公里的新田大坪塘村人蒋先云投身革命,掷笔从戎,以黄埔军校“入学、毕业”双第一的优绩,成为“黄埔三杰”之首,1927年不幸牺牲于北伐军“铁军”团长任上,同学徐向前元帅称他为青年军人的榜样。嘉禾县简易师范高材生,距离山田湾村四十公里的嘉禾小街田村人萧克此时同为“铁军”尉官,闻此噩耗,悲痛不己。1934年8月,红六军军团长萧克率部先遣长征,攻克新田县城,新田县成为“长征首胜之城”,彼时,红六军团一支侦查分队在山田湾村附近渡河登陆,红军秋毫无犯给村民留下深刻印象。冲出重围后,萧克开始反思五次反围剿的经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浴血罗霄》已在酝酿,日后的戎马倥偬中,萧克利用作战间隙,完成了《浴血罗霄》的创作。萧克以其赫赫战功。55年被评为“第一上将”,也以其茅盾文学奖作品《浴血罗霄》成就“儒将”美名。百岁寿辰时,原国家总理李鹏书“身经百战,文武双全”寿联以贺。不管治乱,读书总会让生命更加丰满。
临别时,湖南警察学院图书馆向山田湾村捐赠了一批价值2000余元的少儿经典读物。馆长赵修再说,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山田湾村书香满满,小朋友健康成长,在经典阅读中,阅见美好,成就未来,成为乡村振兴的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