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实验学校 关双喜
在双减政策下我们更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谈一下自己浅显的想法。
一、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比如在去年担任五年级数学的周立杰老师在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看教学课件,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算的。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借助学具画一画,算一算,并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用笔圈一圈、算一算,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四个活动是设计一个游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周老师能够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们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异分母分数加法;例2是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异分母的加减法。本课时应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的算式的几种做法,并且讲练结合,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求法。对例2,可以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醒学生把已有的旧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在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做到了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