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0-24 17:1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王丽妍

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教师就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旧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合理性、科学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为切入点,针对“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image.png

一、做好政策解读工作,促进师生有效交流互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应积极对“双减”政策内涵充分解读,把“双减”政策的精髓转变为自身教育教学的思想,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与优化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根据知识点提问,使学生结合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如下提问:“同学们,在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三位数乘一位数呢?请举例回答。”通过此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究,对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合理优化与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具有积极价值。

二、丰富教学形式,做好教学准备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又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故老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之时要牢牢抓住这个鲜明特点,将一些新鲜有趣的元素融于教学中,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双减改革下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明确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的知识点。此举不仅能节省教师上课的时间,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双减”政策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教师应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进行充分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兴趣的全面提升与优化。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可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竞赛,对于教室内隐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自主探索。实践表明,这一活动形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而且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四、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必要。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变得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老师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消除课堂枯燥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绘制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感和学习兴趣。此举可以让学生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详细掌握知识点。用这种方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点,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减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心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课后有的放矢,进行作业改革

“双减”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也需创新做法,达到既减负又高效的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分梯度设计作业难题:考查基础知识占比较大的“模仿性作业”,考查一定知识再加工能力的“理解性作业”,考查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探究性作业”。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差异化实施。

六、调整课后作业内容,拓展数学作业完成形式

在“双减”政策下,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及时调整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并拓展数学作业的完成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同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应合理设计控制课后作业量,确保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用更多的自由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与思考。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相关知识点,有效设计课后例题。例题中的写作内容不宜过多,可引导学生通过以说代写的方式完成。同时设计相应的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角进行测量。实践表明,通过有效拓展学生课后作业形式与内容,可以更好地发挥作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七、完善教学评价工作,结合学情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双减”政策调整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做好教学评价。根据学生预习、课堂反馈结果对“双减”政策下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结合学情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方式。良好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正确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后续教学工作全面有效开展。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教师应做好对政策内容的充分解读,及时结合政策指向,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探索,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全面提升提供帮助。“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推动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既是一种教育常识的回归,也是一种教育姿态的舒展,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份呵护。未来,在教育的路上,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思考,提升理念,努力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让教育走向“润物细无声”的深处。同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参与认知和课堂教学反馈的关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优化提供助力。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