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理化生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7月28日,由南和区教育局主办、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为期一天半的2023年暑期初中理化生教师专题培训在南和区第二中学进行。乌云密布,挡不住老师们的脚步;蒙蒙细雨,掩盖不了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参训的老师们按时到达培训场地。
上午九点,培训准时开始。上午培训活动的讲座专家是南和区初中物理教研员薛岩老师。讲座伊始,薛老师指出,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重点讲解了“跨学科实践”这一主题。它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跨学科实践主题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于总课时的10%,与其他四个一级主题的内容密切相关。这一主题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主题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薛老师指出了我们目前的物理教学的现状:教师感觉难教,学生觉得难学。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定量、抽象、实验)来决定的。薛老师向大家详细解读了物理学的以上三个特点。学习物理需要抽象思维,但是物理教学的内容多,学时少,这就使得物理教学难学难教。薛老师也指出了我们目前的物理教学的困境: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方式基本上以班级授课制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上课讲物理,中学生上课听讲、记笔记,课下做作业。这些作业基本上是由物理习题组成的纸笔作业。这样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极其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特别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可采用哪些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通过跨学科主题实践学习实现:立足于物理、一体化、减负增效。立足中学物理课程,项目学习成为中学物理常态化的教学方式。为了帮助参训学员清晰了解如何开展项目学习,薛老师播放了北京十一中学开展的校门前交通安全测速系统设计这一项目学习的视频,并提供了教学案例——基于项目的《长度及其测量》。
薛老师准备充分,讲解方式多样,讲解清晰明了,在场老师认真聆听,用心思考,收获满满。
下午,教研室的师小宁老师带来了《2023解读新课标,探寻新变化》这一讲座。师老师首先指出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随后从核心素养介绍、课程内容分析、实施策略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
师老师从什么是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化学课程标准的三个方面清晰地介绍了核心素养。
在分析课程内容环节,师老师把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对照,指出课程内容标准注重构建知识体系,以学科实践为依托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明确了每个学习主题的认识思路和方法,明确了每个学习主题需要形成的重要态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提供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建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师老师还指出评价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效果、改进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最后,师老师深入解读了实施策略建议。师老师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和注重作业设计这两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新课标对改革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渠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注重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培养,实施从掌握知识到发展素养的转变。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老师详细解读了大单元教学设计和高效的作业设计,利用视频进行阐述,参训的老师们用心观看。
此次培训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参训的老师却收获满满。通过对新课标的提高了老师们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加深了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老师们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践行,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通讯员 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