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乌日娜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要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较重的负担与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切实改善这种情况,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拓展作业的完成方式,切实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帮助。因此,作为家庭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作业更要肩负起语文学科的重任,要通过创新语文作业的设计,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将“减负”真正落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一、“双减”前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数量过多、作业内容枯燥
在“唯分数论”下,很多人认为要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就要摒弃一切课余活动,并不断增加作业数量。但从长久来看,作业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学生的身心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同时对待学习不认真,如抄袭作业等现象的次数会大幅增加,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多以抄、背、完成作业本等训练为主,这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但是,这类作业也有明显问题——机械呆板、没有创新力。如果学生长期只进行基础训练,那么,这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知识视野的拓展等方面没有明显益处。同时,很多学生在写基础性作业时,认为题目枯燥、程序化,缺乏挑战,练习过程中存在抵触或是随意对待的消极情绪,写过就忘,更有学生一心二用,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完成作业,作业效果可想而知,家庭作业设计的初衷也随之丧失。
(二)作业内容统一化,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传统作业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强调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大部分人能够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往往会为全班学生布置内容同质、形式统一的作业。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和家庭教育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不同的。因此,这样的作业设计与学情不相符,优等生得不到进一步提升,而后进生存在学习困难,难以从作业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甚至会对作业产生畏惧、抵触心理。基于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身心遭受“重创”,对作业的兴趣也容易大幅度降低。学习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层次水平的作业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发展。
(三)家长代替学生完成作业
当学生在家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求助家长,但这样会导致不少问题:首先,部分家长不懂教育理念,对子女的学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所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没有引导孩子探寻问题背后逻辑的习惯与意识,这只会导致学生过渡依赖家长的帮助,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失去自我提升的机会;其次,当教师布置的作业确实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主题手抄报等,这会严重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心疼,会主动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作业实则变相成了家长的作业。
(四)作业内容重复,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语文作业多以书面或口头背诵等形式为主,作业设计依托的是教材,作业内容多指向课本,作业形式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教材规定的知识外难以得到更多的拓展。而很多学生在熟悉了教师布置作业形式后,可以提前预判当天的语文作业,语文作业陷入套路化、程序化的困境,长时间来看,学生缺乏对作业的惊喜感,完成作业成了一项枯燥的硬性任务,语文作业的应有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另一方面,传统课堂中,家庭作业的布置多以教师为主,教师是作业的主要设计者与选择者,教师的主观想法对作业设计起到重要作用,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选择家庭作业的权利,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思维得不到发散。这种教师拥有绝对主导权利作业形式漠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学生难以在接受作业的同时收获愉悦心情,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也受到一定阻碍。
二、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避免机械和重复,提升质量、优化设计
对于学生课上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题目,要尽可能减少布置,避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再用基础性的知识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宋代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理论性的抄、背、做,应该积极展开实践性、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实践、融会贯通的优秀品格。“双减”背景下,作业时间被严格控制,教师可以利用原本让学生完成书面或口头背诵等作业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四大名著选文时,文章可读性、可表演性十分强,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后进行课本剧编排,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本就对这种灵活机动的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一定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发展作业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可以丰富作业布置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内容。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种类的作业供学生挑选。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富有内涵的学习任务,丰富作业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数小学生对语文作业抱有抵触情绪,则是因为语文作业形式过于单调,主要以笔试作业为主。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对语文作业所指向的能力素养领域进行科学划分。例如,语文知识、实践能力等,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以此来提升作业的实效性,成为推动学生获得牢固语文基础的重要力量。语文知识类作业是一般的题目,主要在于考核学生对各种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作业是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主要在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能力素养的要求,为学生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以便作业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成为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工具。
(三)明确作业对象,减轻家长作业负担
家长过度参与家庭作业的现象必须严格控制。首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教师要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家长应该明白,当孩子完成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只有给予良好的引导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才能真正明白作业背后的逻辑深意。其次,教师要合理安排家庭作业。教师要坚决抵制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对于过度占用学生休息的作业要谨慎布置,或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完成,防止学生的作业变成家长的作业。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但完成作业的对象还得是学生自己。
(四)作业层次更多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家庭作业层次的设计上,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基础、提高、拓展”等不同水平的作业:基础性作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提高性作业是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加深一点作业的难度、逻辑,提升作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利用家庭作业发散语文思维能力;拓展性作业则要积极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将课内与课外融会贯通,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将这三层水平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所有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对基础性作业掌握了的同学要督促他们继续完成提高性作业,锻炼语文思维能力;对于前两者都能顺利完成的同学,要鼓励他们继续做好拓展性作业,促进这些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到任何学科中去,实现语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同时,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选择作业层次,要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实现自我突破。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语文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布置多样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热情,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业设计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又能达到应有的巩固和提升效果。在作业设计上不断创新优化,突出学生在作业设计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努力构建互动交流的作业设计环境,让学生通过语文作业获得较为完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