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月14日电(通讯员:徐泽菲)7月13日下午,在凉山州层峦叠翠的深处,雷波县箐口乡的养蜂业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蜂业耘乡,振翅计划”实践团队来到了雷波县农业局蜜蜂养殖示范场,带着科技助农的使命,深入这片生态宝地,围绕当地养蜂产业展开了一场扎实的养蜂调查,力求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把脉开方,助力乡村振兴“甜蜜事业”展翅高飞。
新式蜂箱:科技赋能,潜力无限
调研选在了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实训基地。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亲眼见证了现代养蜂技术带来的变革力量。与传统圆桶蜂箱不同,新式活框蜂箱成为亮点。一为标准化设计,管理便捷:可自由移动的巢框,让蜂群检查、病虫害防治、蜂王选育等操作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精准,彻底告别了“毁巢取蜜”的粗放时代;二为环境友好,蜂群健康:精良的通风与保温结构,有效调节蜂箱内微环境,显著降低了夏季高温闷死和冬季严寒冻死的风险,提升了蜜蜂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三为效率提升,产量倍增:科学的设计不仅减少了蜜蜂不必要的劳动强度,更大幅提高了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基地负责人介绍,采用新式蜂箱后,单群蜂蜜产量平均提升可达30%以上。
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通讯员 徐泽菲 摄
推广困境:观念滞后,阻力重重
然而,当实践团深入走访当地养蜂户时,发现新式蜂箱的推广应用面临显著阻力。调研数据显示,箐口乡新型养蜂技术普及率不足15%,绝大多数农户仍坚持传统养殖方式。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四川农业大学杨明显教授向养殖户系统讲解了巢虫、蚂蚁、蜘蛛、蟑螂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要点,并现场演示新式蜂箱的操作规范。然而农户接受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技术认知不足和应用意愿薄弱。“新型养蜂技术操作流程较为复杂,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技术掌握能力。”从业23年的养殖户张某表示,“特别是在蜂箱维护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操作失误导致蜂群受损的风险。”另一位养殖户李某补充道:“传统养殖方式经过长期实践验证,技术转型需要承担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学习成本。作为个体经营者,我们需要评估技术革新的投入产出比。”
调研发现,养殖户对技术革新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复杂度超出接受能力;二是对技术转型的经济风险存在担忧;三是长期形成的生产惯性与新技术要求存在冲突。
破局之道:精准施策,长效帮扶
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技术的先进性必须与用户的可接受性相结合,需将操作流程“极简化”,将新式蜂箱安装、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流程拆解为最基础的步骤,制作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甚至方言配音的简易操作流程图和教学短视频;培训指导“在地化”,不仅提供宣传手册,更将加强“手把手”的现场教学和跟踪指导,组织小规模示范户,让蜂农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成本效益“算明白”,协助蜂农分析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提供清晰的投入产出参考。
实践团队负责人王曼琳同学代表团队表示:“我们‘蜂业耘乡,振翅计划’将对10天的实践进行整理,形成调研报告,持续跟进箐口乡的需求,组织专项技术培训,并尝试通过电商、展销会等方式,帮助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切实提升养蜂户的收益,让他们看到改变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振翅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蜂业耘乡,振翅计划”实践团的箐口之行,不仅是一次科技下乡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对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深刻体察。他们清晰地看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绝非易事。但团队成员们相信:“甜蜜事业”的振兴密码,就藏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之中。只要政府搭好台,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与支持,各方力量协同发力,箐口乡的养蜂产业定能迎来蜂舞蜜甜、产业兴旺的新春天,为凉山州的乡村振兴注入一股强劲而持久的“蜂”动力。(王一莲 徐泽菲)
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通讯员 王曼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