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行动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一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青年团队正以科技创新重塑纳米药物研发格局。江西师范大学“纳米智选”团队融合化学、计算机、药学等多学科力量,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AI深度驱动型纳米药物智能筛选系统—“纳米智选”,一举打破传统研发模式壁垒,将单材料筛选时间从超2天缩短至1秒内,精度提升至99.61%,研发成本降至百元级,突破传统试错模式的技术瓶颈。
敢闯敢试:实验室里的“解码者”
“用AI读懂千万篇文献,让纳米药物‘开口说话’。”团队创始人叶青云如此形容技术突破的核心。这支“00后”主导的队伍,从纳米药物研发的痛点切入——传统试错法耗时长(单药研发超5年)、成本高(投入上亿元)、成功率低(仅10%-20%)。
成员谢晚晴清晰记得系统首次验证的关键时刻:当AI模型对金铜合金(AuCu?)抗菌活性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达99.61% 时,实验室爆发欢呼。“那一刻,5000万条数据训练的汗水化作底气。”
产学研路上的“架桥者”
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团队直面转化难题。在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生物正交纳米酶时,初期预测模型与实际活性出现偏差。创始人叶青云带队重构算法,连续两周高强度优化深度学习架构,最终使催化机制预测准确率超98%,助力合作成果登上国际顶刊。
“这群年轻人既有前沿视野,又有落地能力。”合作方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高度评价。目前系统已在江西纳宇纳米等企业应用,助力抗菌药物研发效率提升300%,降低生产成本超50%。团队更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协议282万元,推动9项专利技术落地。
未来可期:纳米医疗的“先锋队”
站在新起点,“纳米智选”团队瞄准三大里程碑:
2025年完成中试生产线建设
2026年实现抗癌纳米药物规模化量产
2027年构建“AI+实验+临床”一体化药物研发生态
“青年科研者要敢于重构行业规则。”团队指导老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强调,“这支团队用80万类材料数据库和秒级筛选能力证明,中国青年正掌握智能制药的‘核心算法’。”
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征程中,“纳米智选”团队如其名,以青春智慧为药物研发注入“清澈动力”,在AI赋能医疗的赛道上跑出创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