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啊,这新房造好了门牌却丢了,快递总送错地方,120急救车上次都绕迷糊了!"近日,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网格员小王在走访新落成的小洋房时,村民潘阿姨的抱怨让她心头一紧。作为一名基层的的工作人员,她敏锐意识到这绝非个别现象——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双溪村近两年新建农居房87户,其中20余户存在门牌缺失问题。
面对这个棘手的新问题,小王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层面。她立即打开浙政钉"余智护杭"平台,进入网格学院"民生小事"专栏,系统学习《浙江省门牌管理规定》。视频课程里,民政干部详细讲解门牌编码规则,青禾径治案例库中"门牌重生记"的实践分享,让她找到了解题密码:门牌补办需协调公安、民政、城管三部门,涉及房屋定位、编号审核、牌证制作等六个环节。
当晚,小王便在村民微信群里发起民意收集,发现门牌缺失还导致网络开户难、子女入学材料不全等新问题。她连夜整理出《门牌补办需求清单》,将20余户的所有信息备注登记好,并配上每户的特殊情况说明,形成可视化报告。
次日晨会,这份报告摆在了村党委书记案头。村社立即启动"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联系派出所核对户籍地址,城管中队协调制作新门牌。小王则化身"跑小青",带着工作人员上门,并做好后勤服务。
当崭新的门牌挂上墙头,潘阿姨脸上堆满了笑容:"现在办事效率真的很高,再不用一次一次打电话催促!这场门牌"复活"行动,正编织成覆盖全区的民生服务网络,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这亮起的岂止是门牌,更是百姓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信任之光,温暖而恒久。
在农村与社区治理服务中心的统筹下,这样的暖心故事正在杭城大地上持续上演,见证着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深刻转变。(通讯员:王蓉 郑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