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 才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发布时间:2021-09-26 18:3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复杂出行路线:

小班初中今年延续他们的“寻根之旅”,继2019年西安之行后,孩子们要出发去往长江三峡,探寻重庆本土文化的根。旅行大巴、游轮、动车,每一次出发,大家都有新的收获。 被雨水眷顾之行:双语初中今年选择了“探索民族文化”的主题,孩子们前往黔江、酉阳桃花源等地,展开学习。与大家一同到访的还有连绵的春雨,下得缠缠绵绵,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小班和双语初中的孩子开启了各自的研学之旅研学,才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研学≠玩”,这是双语初中学生出发前,老师写在行前培训PPT上的第一句话。研学是拓展教育的边界,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更为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合作和探究。于是关于商科、地理、语文的学习内容提前展示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孩子们带着问题前往目的地,去亲身感受那些书本上的内容。双语初中学生在寻找水源同样,小班初中的老师们利用3月底体艺文化节的空余时间给学生做研学前期课程辅导。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三峡大坝的原理?白帝城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中的意义……把研学做成一场PBL(项目式学习),小班和双语初中的老师们提前一个月开始备课,给学生们提供调研选题参考,分享研学活动的意义,强化学生的出行安全意识,老师所付出的努力一点都不比在学校上课少。小班初中学生学习脸谱制作除了研学任务,老师和学生约定了出行的校服着装规范、电子设备使用规则等等,德普相信只有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到极致,才能最大化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研学,是“路和书”的融合“我们虽然辗转多地,但整个研学活动都围绕寻根之旅的主题在展开。”小班初中王端老师说,“我觉得要了解重庆,必须要跟孩子们从三峡聊起。比如为了给三峡工程让路,百万移民含泪割舍故土背后的三峡精神,我们让孩子走进三峡博物馆观看当年移民照片、文史资料,让孩子走进三峡大坝亲身感受科技的力量及背后的牺牲。这样的身临其境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很难获得的。”孩子们在青山间愉快地合影留念小班初中的老师相信:在孩子这个美好的年龄,德普不想书本成为孩子的全世界,我们希望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孩子们在语文课上背熟了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在历史课上听过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但如果不曾走进过白帝城,他们无法这般真切地感受到李白笔下宜人的景色,也无法体会当年刘备的担忧与无奈。“孩子从小生活条件好,遇到困难也都有爸爸妈妈帮忙解决。那么,学会吃苦,学会接受世界的不同,学会解决问题是孩子们需要不断修炼的。研学就是把孩子们放到陌生的、自然的、有困难的环境中去修炼的过程。当你真正走过那段历程,你其实会发现:我们要征服的不仅仅是外物,而是‘自我’。会造成疼痛、痛苦的形式众多,而只有不断打破自我,才能破立重生,化茧成蝶。”这是徒步活动结束后,双语初中老师们分享给学生和家长的一段话。这样的分享在每天的研学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关于今天做了什么,以及安排这些活动的意义。教育不仅仅在师生之间,也在学生与家长之中,每一场学习都不该是眼前的浅尝辄止,而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延续。研学,见证那些美好的发生学习制作石鸡坨土陶、古镇的商业调研、拍摄微电影……双语初中的学生沿途都在为他们的研学选题而努力,既是分组完成,那么有合作,也会有分歧的时候。“给孩子们上生涯规划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他们世界顶尖名校需要的学生除了拥有出色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唐老师说,“而这些能力就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实践中去引导孩子们探索、觉察并提升。所以我们并不忌讳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分歧,我们更关心孩子要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希望在研学活动中培养的能力。”老师鼓励学生亲身去体验困难与分歧走出校园、离开舒适区,德普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相处、合作,把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成功落地到真实情境之中,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就像出发前老师期望的那样,研学不是玩耍,也不仅仅是学,还是一次成长。“孩子们在小小的便利贴上写下了感谢的话,感谢船上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照顾;感谢同船的其他乘客对他们的包容,没有因为他们偶尔产生的‘大声’而对他们生气,”王端老师说,“临别时,孩子把手绘的脸谱送给同行的教官,一不小心就让教官红了眼眶。”或许是孩子们的柔软,温暖了成年人坚强的心吧。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