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言为纽带连山海,语作春风润沃野

发布时间:2025-08-13 11:4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语言文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泉州师范学院"同心语梦"推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队近日奔赴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贵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三地,以破解语言交流壁垒,提升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为目标,面向当地青少年儿童、中老年人、农牧民等不同群体,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实践团队通过语言培训、文化互动、特色教学等方式,着力提升群众语言应用能力,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提升群众语言能力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

贵州省六盘水市:童声同语,共话未来

六盘水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推广普通话对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六盘水葱郁的群山中,实践队深入当地民族社区,将普通话教学融入红色文化传承之中,谈及贵州镇宁布依族领袖陆瑞光 “弄染结盟” 的故事时,来自贵州的队员对比“粮”与“娘”的发音差异:“liáng是粮食,而niáng是亲人,陆司令把两者都护得紧紧的;而来自内蒙古的实践队成员则分享了蒙古族“后勤部长”贾力更的故事,为小朋友们歌唱了内蒙古地区的歌谣,悠扬的歌声唱不尽的是民族英雄的精气神。当标准的发音碰撞红色的记忆,当共同的语言承载共同的理想,红色基因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血脉,在口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普课堂上,清澈的童声字正腔圆地朗诵着红色诗句,穿透云雾缭绕的山谷,传递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情。语言相通,才能心灵相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普通话正成为连接未来、凝聚共识的纽带。

贵州省贵阳市:老有所'语' ,智享生活

“您看,点这里就能和孙子视频了!”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养老服务中心,实践队员正耐心教78岁的吴阿婆使用微信。老人手指微微颤抖,却在成功接通视频的瞬间笑逐颜开——屏幕那头,是在外务工的孙子惊喜的脸。作为推普活动的重要一环,实践队聚焦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难题,自主编撰相应推普教材—既保留方言词汇的乡土记忆,又植入“微信支付”、“电子医保”等现代生活要素,通过“方言+普通话”对照教学、手把手操作演示,帮助老人们掌握视频通话、线上挂号等实用功能。吴阿婆的经历正是缩影:从最初对智能手机的陌生,到如今能独立发起通话,语言和技术的双重“桥梁”,正让更多农村老人融入数字时代。在这里,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当老人们用生涩却坚定的普通话进行对话交流时,推普实践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语同音”背后的民生温度。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语助农桑,言促振兴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实践队深入剑河县的田地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事推普"行动。队员们发现,当地许多苗族、侗族农户因普通话不熟练,在农业技术学习、产品销售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为此,团队创新推出"普通话+农技"培训模式,将"病虫害防治""有机种植"等专业术语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编成普通话学习手册,在稻田边、果园里开设"流动课堂"。当标准的普通话在苗乡侗寨响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家庭走向富裕的新希望,是一个个村寨拥抱现代化的坚定步伐。这场带着泥土芬芳的推普实践,让语言赋能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通过这场跨越山海的推普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语言能力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面向儿童群体,团队开发了"普通话+红色文化"趣味课程,让语言学习连接文化传承的纽带;针对老年人需求,编写适老化教材,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生话;结合农民实际,设计农业技术用语培训,提升生产沟通能力。这些实践成果已转化为3套教学方案,为基层语言服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实践团队将以"赋能"代替"帮扶",既守护乡土文化的根脉,更以智慧创新拓展语言服务的边界——让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春风吹遍每一个村镇角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正如民族社区的负责人所说:"学会普通话,就像多了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这把钥匙,正开启着乡村人民通往美好生活的新大门,也在代际相传中铸牢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通讯员 陈思熒)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