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传技养蜂事,动科献智助农兴

发布时间:2025-08-04 15:4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7月12日至7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蜂业耘乡,振翅计划”社会实践团队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杨明显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雷波县各个养蜂场及村庄开展蜜蜂养殖宣传活动。调查雷波蜂业的现状后,团队通过乡村调研、田间科普和价值融合等方式,向村民们普及“养蜂促增收”的发展路径,为雷波县蜂业振兴注入传播动能。

山藏瑰宝:雷波蜂业的“天赋与困境”

雷波县坐落在四川西南的群山中,1000-2000米的海拔造就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全年有油菜花、狼牙刺、五倍子等20余种蜜源植物接力绽放,宛如天然的“蜜蜂乐园”。这里的蜂蜜因生长周期长、污染少,蕴含着大自然的纯粹馈赠,是当地藏在深山的生态瑰宝。

然而,这份“甜蜜财富”却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团队调研发现,当地农户对养蜂的经济价值认知严重不足,不少人认为“养蜂是碰运气的副业”,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更棘手的是,传统养殖模式缺乏标准化规范,蜂蜜品质参差不齐,优质产品难以通过市场认证获得溢价,形成“好蜜卖不出好价”的恶性循环。“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认知壁垒,让农户看见蜂业的双重价值。”杨明显副教授的话语道出了此次行动的初衷——既要让蜂业成为农户的“增收利器”,也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田间课堂:破解养殖痛点的“甜蜜密码”

“养蜂是‘不占地、不争粮、投资小、见效快’的生态产业,一箱蜂一年能增收2000-3000元,一个家庭养10箱蜂,就能稳定增收两万多元。”在小沟乡的农技培训现场,杨明显老师的一席话犹如点亮了农户们眼中的希望之光。

“给蜜蜂喂食蜂蜜或白糖这个法子,就像给襁褓中的婴儿准备奶粉一样重要。”他边说边用粗糙的双手比划着,“冬天蜜源短缺时,这法子能让蜂群的存活率提高三成以上。”围坐的农户们不自觉地向前倾着身子,还有人掏出小本子认真记录。阳光透过村委会的玻璃窗,将那些写满期待的脸庞映得格外明亮。

杨明显老师与蜂农们交流养蜂技术。童瑞雪 摄

 

多维赋能:推动蜂业蓬勃发展

在千万贯村,四川农业大学帮扶干部、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第一书记韩庆龙带领团队走访了村支书丰母体家,深入挖掘“蜂业+生态”的融合价值。杨明显老师向丰支书介绍道:蜜蜂不仅能为农户带来蜂蜜收益,更是生态的守护者与农业的助手。丰支书家周围种植的花卉、李树、核桃等作物,都能得益于蜜蜂的授粉服务,能有效提升李子、核桃、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户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生动体现了蜜蜂产业在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中的重要作用。

丰母体书记处。唐楚嫣 摄

 

箐口乡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示范场里,标准化的蜂箱、规范的取蜜流程,也成了团队向其他农户展示的“活教材”。罗师傅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基地养殖的蜜蜂状况。据了解,罗师傅共养了一百多箱蜜蜂,每箱可以产出蜂蜜十斤以上。他由衷感慨道:“感谢动科学子和老师们这么多年对我们地区的关注,有了养蜂技术,让我们会养蜂,养好蜂,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振翅续航:蜂业振兴的长效之路

十天的实践中,团队走访农户50余户,发放手册300余份。队员们不仅用专业知识解答了“怎么养蜂、怎么卖蜜”的问题,更在与农户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明显老师表示,今后,团队将持续跟踪雷波蜂业发展,联合当地政府打造“蜂业示范基地”,建立“技术指导+品牌培育+市场对接”的长效机制。“我们要让雷波蜂蜜不仅‘养在深闺有人识’,更要‘走出大山有人追’,让蜂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山间的蜂箱里,蜜蜂振翅的声音愈发清脆;农户的笑容中,藏着对增收的期盼。这场跨越山海的“甜蜜之约”,正让雷波的蜂业在科学赋能下振翅高飞,为乡村振兴谱写着清甜的乐章。(通讯员:王一莲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