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本里的知识遇上田间地头的实践,当青春的热忱撞上产业一线的需求,一场关于成长与担当的实践之旅,就此启程。
第一站:研学赋能,筑牢理论基础
实践第一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产业,把前沿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才能更好地奔赴养殖一线。2025年7月5日至6日,团队成员参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学习畜禽福利养殖前沿科技与产业应用技术,聆听全国动物福利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探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团队导师赵小玲教授作《肉鸡福利化养殖的科学探索与产业实践》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团队在福利养殖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
赵小玲作汇报分享。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供图
专家团队会场外进行交流。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供图
第二站:鸡场实训,让技能在实践中扎根。
从行业会议到种鸡场,是理论到实操的转化。2025年7月10日至7月18日,凤鸣巴乡研究团队奔赴巴中市通江县杨柏福利养殖示范基地,对当地正在推行梨树下养鸡的林下养殖模式展开实地考察,重点探究该模式在改善鸡的健康状态、优化饲喂方式以及提升山地梅花鸡抗病力等方面的成效。
抵达基地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工作,首先对养殖环境展开全面考察,筑牢养殖环境“安全网”。成员仔细检测鸡舍内的温度,确保其处于适宜鸡生长的范围,为鸡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气候”。同时认真检查喂水和饲料情况,查看设备是否完备、饲料是否合格,从源头上保障鸡群的饮食安全与健康。
科技小院成员在检查鸡舍情况。邓海璇供图
经现场观察,林下养殖模式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上成效显著。鸡的粪便成为果树的天然肥料,滋养着梨树茁壮成长;而果树下的虫子则成了鸡的美食,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生态循环,绘就绿色发展“好健康”。这种循环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鸡的福利养殖方面,林下养殖的鸡只与传统笼养鸡形成了鲜明对比。相较于传统笼养鸡,林下养殖的鸡只毛色鲜亮、体态丰匀、声音洪亮、动作敏捷。团队随机检测鸡体温,正常鸡群体温处于41-43℃之间,未发现急性病鸡只,且鸡的泄殖腔周围羽毛干净、无粘连,彰显鸡群健康“好状态”。
团队成员向养殖户讲解专利装置的应用。赵浩毅供图
团队成员检查山地梅花鸡健康状态。邓海璇供图
第3站:深入一线,做养殖户的知心人。
养殖户的求助就是行动的信号,养殖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团队与养殖基地管理人员紧密合作,对养殖户家中生病鸡群进行分类,发现部分养殖户养的鸡存在体温异常和糊肛症状。团队随即对问题鸡只进行采样收集,带回实验室开展病症检测与排查,分析溯源,让样本数据说真相。在严格的操作中,团队分析实验一点点揪出疫病真凶,根据实验结果出具报告,鸡只感染沙门氏菌与球虫病。为此,团队成员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在科技小院专家的带领下,开展线上指导培训,线下配药防控,为养殖户筑牢防疫屏障,以技术护航山地梅花鸡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周围养殖户家中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团队成员在解剖病鸡采样。邓海璇供图
第4站:专利落地,让科研成果接地气。
在示范基地,团队试验养殖专利抗病效果,现场为养殖户示范应用。目前,团队已经形成生态健康养殖实用新型技术专利两项,逐步在通江县落地转化,将有效提升养殖效益与动物福利水平,为区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林下+福利”模式在巴中山地梅花鸡产业中有巨大潜力,据了解,在梨树下养殖山地梅花鸡,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同时林下丰富的环境富集可以有效减少鸡只应激,提高鸡只健康水平。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养殖模式,为推动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与产业绿色健康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林下+福利”模式下养殖的山地梅花鸡。邓海璇供图
下一站:“鸡”情满满,青春当“燃”
从会议到鸡舍,从专利技术到检测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从来不只是走过场,他是知识与土地的对话,是科研与民生的相连,这个夏天,我们在实践里读懂责任,在奉献中收获成功,科研助力生产一线,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彭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