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在赵柏禾老师的带领下,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语脉相承,谱写未来”运城小分队的志愿者们怀着满腔热情,踏入了杨家庄敬老院这片宁静的天地。我们这次实践,是要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上一堂生动的普通话课。想借着普通话这根“语言拐杖”,把年轻人和长辈的心稳稳连上,让隔代的距离,在你一言我一语里,慢慢缩成掌心的温度 。
初见时,迎接我们的是些许的沉默与拘谨。当我们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时,几位爷爷奶奶只是微笑着点头,眼神里带着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我带来的精心准备的教材,此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我意识到,语言的鸿沟,不仅仅是口音的差异,更是内心世界的隔阂。我决定放下课本,从聊天开始。
我走到王奶奶身边,她正专注地摆弄着一本老相册。我轻声问道:“奶奶,您在看什么呢?”她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闪过一丝光亮,用带着浓重方言的口音打开了话匣子。那一刻我明白,要教他们“说”,首先要让他们“愿说”。
为了让课堂变得有趣,我们摒弃了枯燥的拼音和语法,将“教普通话”融入“讲故事”和“做游戏”中。我们教他们念有趣的绕口令,比如“四是四,十是十”。起初,他们念得七扭八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逐字逐句地纠正,他们学得格外认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笑声是最好的催化剂,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我们还准备了日常用语的情景对话卡片,我扮演“店员”,爷爷奶奶们扮演“顾客”。一位性格开朗的张爷爷,用带着浓厚地方腔的普通话“点餐”,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发音,更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和实用性。
在教他们“说”的同时,我们更享受“听”的过程。我们成了他们忠实的听众,听李爷爷讲述他年轻时当兵的峥嵘岁月,听刘奶奶回忆她如何凭着一手好手艺养活一大家人。那些尘封的记忆,在他们略带颤抖却饱含深情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而动人。我们惊喜地发现,当他们愿意开口分享时,他们的普通话表达反而更清晰、更流畅了。语言,在这里不再是工具,而是情感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们教他们“普通话”,他们却教会了我们“人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敬老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活动接近尾声,爷爷奶奶们拉着我们的手,用不太标准却无比真诚的普通话说:“谢谢你啊,孩子,今天我们真高兴!”“下次还来啊!”
那一刻,我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我们原以为是知识的“给予者”,最终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收获最多的人。我们收获的,是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是跨越年龄的真挚情感。
这次“普通话进养老院”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不在于说得多么标准,而在于能否打开心扉,传递温暖。社会实践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青春的声音,一旦注入真诚与关爱,便能温暖岁月的回响,奏响最美妙的和谐乐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01班
孙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