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陆通桂味调研队深入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人民政府,围绕当地支柱产业——莲藕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与百朋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覃主任及原农技推广站蒙站长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柳江莲藕产业发展脉络、市场销售困境与转型升级路径。
“泉水藕”美名远扬,规模产量占鳌头
蒙站长向调研队介绍,百朋镇是柳江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双季莲藕产区,采用春秋两季种植模式,全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左右,占柳江区莲藕种植总面积的60%-70%,是名副其实的“莲藕之乡”。“我们的种植历史起步早,1986年就开始了,”蒙站长自豪地说,“得益于独特的泉水、井水灌溉,微黄色无污染的土壤环境,百朋莲藕形成了‘外表洁白、口感脆嫩、味道清香’的独特品质,在全国享有盛誉。”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百朋镇政府宣传栏
销售遇冷价格腰斩,内外市场双重承压
然而,这份“盛誉”当前正遭遇严峻的市场挑战。谈及销售,蒙站长坦言,目前主要依靠农户采挖后自行联系收购商,通过货车运输至全国各大批发市场,郑州是近年来的主要销售地。但疫情后,以广州、东莞为代表的工厂聚集区需求萎缩,导致销量锐减。更雪上加霜的是,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如贸易战)及疫情余波严重打击了莲藕出口。“以往销往美国、加拿大的量很大,现在几乎停滞。东南亚市场则因消费能力有限,出口量也较小。”蒙站长补充道。
最直观的打击反映在价格上。“今年价格太低迷了,”蒙站长叹息,“往年平均收购价能达到3元/斤,今年却只有1.6元/斤左右。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农民仅能勉强回本,而收购商甚至要亏人工费用。”面对困境,覃主任和蒙站长均表示,由于全区财政负担较重,暂时难以出台针对性的价格补贴措施。但政府层面并非无所作为,一直在积极推动新品种引进、组织参加北京上海等地的农产品推介会,并早在2015年就增加了财政投入用于“柳江莲藕”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推广。
图为团队成员和百朋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覃主任及原农技推广站蒙站长访谈
运输保鲜存瓶颈,国内市场成主力
调研队还关注了莲藕的储运环节。覃主任指出,出口莲藕对保鲜要求极高,需要全程冷链运输,成本高昂且技术难度大,莲藕本身易变质的特点更增加了出口风险。加之欧盟等地区严格的检测标准,目前出口之路阻碍重重。因此,百朋莲藕的销售重心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
国内运输则相对灵活,主要依赖公路物流,通常能在一天内抵达主要市场。为降低成本,国内运输大多采用在泡沫箱中加冰袋的简易保鲜方式,基本能满足短途保鲜需求。北方市场,尤其是郑州及其辐射区域,因凉拌等饮食习惯对脆藕需求旺盛,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销售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莲藕运输可享受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免收车辆通行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
破局之道:深加工与产业链升级
面对价格低迷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探索产业升级路径成为当务之急。蒙站长在访谈最后提出了关键建议:“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积极引进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莲藕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和茬口安排,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重中之重在于强化莲藕深加工产业,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像‘藕汁’这样的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让‘柳江莲藕’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焕发新的生机。”谈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未来可能对柳江莲藕的发展有所帮助,蒙站长欣然表示:“我们非常希望百朋的莲藕,广西的柳江莲藕,能够搭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快车道’。”
图为团队成员和原农技推广站蒙站长合影
此次调研,让“陆通桂味”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农产品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现状。百朋莲藕的清甜与微涩交织,映射着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突破价格困境,借力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政策快车开拓更广阔市场,是摆在“莲藕之乡”面前的关键课题。(作者: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文涛 供图: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天淋、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芝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阳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