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丽娟
清晨薄雾中,双溪村村民提着垃圾走向家门口的两只垃圾桶。一只桶装剩饭菜,另一只装废纸垃圾。这简单动作背后,恰是村庄治理现代化的精微刻度。垃圾分类不仅事关环境“面子”,更是环境建设、规则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维度交相辉映的治理试金石——小小分类桶中,装载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垃圾分类首先刷新了村庄环境的“面子”,是环境建设的强力引擎。过去村道两旁堆满的垃圾山,蚊蝇滋生之地,如今已被干净整洁的环境替代。当易腐垃圾被单独收集后,村旁小河重现清澈,不复昔日混杂污物、异味扰人的景象。通过集中分类处理,垃圾总量显著减少,资源得以回收利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浙江“千万工程”二十载实践昭示:垃圾革命是环境治理的关键入口,乡村的“绿水青山”图景自此笔笔描绘。
垃圾分类更为村庄治理的“里子”——规则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推动制度创新与落地生根。当村民从“随手扔”变为“随手分”,一套清晰可行的规则便呼之欲出。双溪村逐步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村委会主导、专管员负责、村民普遍参与的分类管理机制日益成熟。推行垃圾分类“红黑榜”公示制度,引导村民参与监督,使规则内化为集体共识。村规民约中垃圾分类条款的细化与执行,正是乡村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的生动实践——昔日软约束的村规民约在垃圾分类中锤炼成刚,成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石。
垃圾分类最深远的贡献在于重塑了村庄的“根子”——精神文明新风尚。垃圾分类要求村民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空间,自觉参与公共事务。双溪村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凭积分可换生活用品,物质激励与精神荣誉双管齐下,公共精神由此被唤醒、被滋养。当垃圾分类从“要我分”转为“我要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便蓬勃生长。这日常的举手之劳,悄然间在村民心中播下了责任、自律与公德心的种子,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无声课堂。
费孝通先生曾言,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现代治理需要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垃圾分类正是这样一个绝佳支点:它撬动环境建设的外在焕新,促发规则建设的制度深化,更滋养精神文明的内在升华。小小垃圾桶承载着“绿水青山”的宏愿,也映射着村庄治理现代化的深层脉动。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这微小转变背后是乡村治理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伟大跨越。破袋行动破的是陈规陋习,积分兑换换的是文明新风。当村庄的每个角落都因分类而洁净,当每位村民都因参与而荣光——垃圾分类的刻度,丈量的正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