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屈子精神”为魂的“求索”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5-07-05 19:4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通讯员:左小阁)摘要:本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背景,介绍了溆浦县屈原学校以屈原精神为核心,创新构建“求索”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该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深度融合地方文化(楚文化)与校本资源,系统设计“求善、求文、求真、求健、求美”五大课程模块,将屈原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文章详细阐述了各模块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实施策略及典型案例,并通过具体成效(如学生作品、竞赛获奖、品牌活动影响力)论证了该体系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激发创新思维、促进身心健康、培育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显著作用。本研究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全面育人相统一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屈原精神;求索课程;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 引言:时代背景与理念缘起

在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屈原,作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巨星,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操,以及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为新时代育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溆浦县屈原学校立足所溆浦县深厚的屈原文化底蕴,提出并实践了以“屈子精神”为灵魂的“求索”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课程这一核心载体,实现文化传承与全面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 “求索”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与架构设计

“求索”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根基,以屈原精神为内核,充分挖掘地方楚文化资源与学校自身特色,构建了“一体五维”的立体化课程结构。

 核心理念:以屈原的“求索”精神(涵盖求善、求文、求真、求健、求美的多维价值追求)为灵魂,贯穿课程建设与实施始终。

 体系架构:

 基础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深度挖掘其中与屈原精神、传统文化相关的契合点进行强化。

  拓展层:开发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项目学习等。

  嵌入层:将屈原文化元素、地方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中。

   五大模块:围绕核心素养,系统构建五大课程群:

    1、  求善课程:聚焦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德)。

    2、  求文课程:聚焦语言表达与人文底蕴(文)。

    3、  求真课程:聚焦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智)。

    4、  求健课程:聚焦身心健康与意志品质(体)。

    5、  求美课程:聚焦艺术审美与情操陶冶(美)。

   各模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协同育人,共同指向“五育融合”。

 三、 五大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与特色创新

1 、求善课程:厚植家国情怀,涵育道德品格

   目标:传承屈原忠贞爱国、矢志不渝的品格,培育学生的道德认知、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实践路径:

  学科渗透: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结合屈原生平(如“虽九死其犹未悔”)深度阐释爱国、诚信、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品牌项目-“屈原学子颂屈原”:打造经典活动。学生通过创作并排演楚辞情景剧(如《天问》古今对话剧,巧妙连接屈原宇宙哲思与当代少年科技梦想)、撰写屈原文创诗歌、举办主题演讲等,进行沉浸式德育体验。该情景剧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的现代表达,在校内外产生热烈反响,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标志性成果。

  实践研学-“屈子足迹”:组织学生沿着屈原流放路线开展实地考察研学,在历史现场感悟精神,升华情感。

   创新点:将抽象道德教育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实践与历史行走。

2、 求文课程:浸润楚韵风华,提升人文素养

目标:传承屈原卓越的文学成就,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和人文底蕴。

实践路径:

经典诵读:将《离骚》《九歌》等楚辞经典纳入语文必修或必读书目,开展系统性的阅读指导。

特色活动:定期举办“楚辞诵读大会”、“屈原名句书法展”、“小橘灯创作工作坊”等,营造浓厚的古典文学氛围。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究楚辞的语言特色、意象系统及其文化背景,深化理解。

创新点:构建“基础阅读+深度活动+文化探究”的立体化文言文及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破解传统文化教学枯燥难题。

3、 求真课程: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目标:弘扬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路径:

学科融合: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如“数学阅读”课程,精选《九章算术》中与古代社会(如赋税“粟米之法”)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文化根基与应用价值。

科创实践:“乐享编程”等信息技术课程,以屈原作品为灵感源,设计实施“楚辞诗词AI生成器”、“虚拟屈子祠交互漫游”等编程项目,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数字化呈现。

竞赛平台:积极组织参与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将课程成果推向更高平台。

成效例证:学校连续荣获溆浦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先进组织单位”,有13位教师获评县“优秀科技教师”,武淑洁教师获评怀化市“优秀科技教师”;近30名学生作品获奖,刘昊煦同学的科幻画《宇宙城市舱》荣获特等奖,体现了求真课程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显著成果。

创新点:建立传统文化(楚辞)与现代科技(编程、AI)的创造性链接,培养跨界思维能力。

4、 求健课程:强健体魄心智,陶冶高尚情操

目标:践行屈原“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的身心和谐理念,促进学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提升审美。

   实践路径:

  求健课程:

开发特色项目:如“旱地龙舟竞速赛”(弘扬龙舟文化,培养团队协作)、“《橘颂》身心放松操”(融合楚辞意境与身心调节)、“香草园“劳动实践基地(融浪漫主义情怀,锻劳动意志品质)。强调体育精神、劳动品质与屈原坚韧不拔品格的联结。

  求美课程:

  艺术融合:在美术、音乐课程中融入屈原主题创作(如绘制屈原形象、为楚辞谱曲)。

非遗传承:开设与屈原文化相关的非遗课程(如当地特色工艺)。

  屈原文化进课堂:系统设计艺术鉴赏单元,引导学生感受屈原作品中的美学意境(如香草美人意象)。

 创新点:将体育、美育与屈原文化中的“和谐”、“高洁”、“坚韧”等精神特质相结合,赋予体美活动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 特色实践载体:情境浸润与文化生根

 1 、香草园: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课堂

 功能:既是劳动实践基地(种植艾草等楚辞常见香草),也是屈原文化体验场。

  活动:学习种植养护→制作香囊、粽子→开展“香草文化课”(辨识植物、解读楚辞意象、探讨药用价值与文化寓意)。

 价值: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深度感知、理解并传承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及其精神追求。

 2 、“蒙童启航”:文化认同的启蒙工程

 对象:一年级新生。

 形式:以屈原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绘本阅读、童谣传唱、手工制作(如制作小香囊、画龙舟)等趣味化、游戏化方式。

目标:帮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在启蒙阶段即播撒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建立初步的文化认同感。

 五、 实施成效与反思

   学生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显著增强,人文底蕴更加深厚(经典诵读、创作水平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科创竞赛获奖),身心健康与审美情趣协调发展。

品牌活动形成:《屈原学子颂屈原》情景剧、香草园课程、“蒙童启航”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课程开发、文化研究、跨学科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科技教师、怀化市骨干教师、怀化市教学能手。

社会影响扩大:活动获得校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地域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提供了范例。

反思与展望: 需进一步深化五大模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协同效应研究,探索更科学的“求索”精神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加强校际、区域交流,推广成熟经验,并持续吸纳新的时代元素丰富课程内涵。

六、 结语

以屈原精神为魂的“求索”课程体系,是溆浦县屈原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文化传承与全面育人深度融合的有益实践。它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特色化的模块构建、情境化的实践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课程养分。实践证明,该体系不仅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有效激活了地方文化资源,提升了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品质,为同类学校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创新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未来的探索将继续围绕深化内涵、完善机制、扩大影响等方面展开,让“求索”精神在新时代教育沃土上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