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晓明)在洪江市华韵实验学校601班的教室里,《红星闪闪》的旋律尚未散去,语文教师石琪已手持朱德的扁担模型立于讲台前。教室后方的大屏幕上显示,此刻由五年级语文老师变身美术教师向妍梦的身影也已准备就绪。一场跨越学科壁垒、突破年级限制的双师教学实验课《井冈翠竹》,6月25日上午,悄然掀起一场静水深流的教学变革。
技术赋能:一堂课里的多维时空
石琪老师的课堂以革命文物模型,为引,将《井冈翠竹》的文字化作精神图谱。当课文解析触及“梭镖”这一当代学生陌生的革命器物时,AI技术即时调动资源库——屏幕中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持梭标进行演示,历史场景瞬间穿透时空阻隔在学生眼前具象化。更精妙的是课堂节奏的把控: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派代表板书井冈翠竹所蕴含的井冈精神要义时,石老师同步组织全班齐声诵读课文,思维导图在琅琅书声中逐渐清晰,教学效率在双线并行中显著提升。
当课堂行进至“翠竹意象”的艺术转化环节,向妍梦老师无缝接入。她以美术教师的专业视角,讲授并示范竹枝的笔法走势。学生纷纷提笔描摹,革命精神在笔尖流淌成墨竹风骨。随后展示的学生画作视频中,挺拔的翠竹化身运动场上拼搏的身影、图书馆中专注的侧脸——华韵学子日常里的井冈山精神,在跨学科融合中完成了从抽象符号到生命实践的惊艳转化。
破壁创新:六年级课堂里的七年级挑战
本次教学实践蕴含着双重突破。当七年级课文《井冈翠竹》被前置至六年级课堂,文本深度与认知水平的错位形成天然教学险峰。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晓明在课后坦言:“这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构,既要保持思想高度,又需铺设认知阶梯。”
更大的突破在于全国领先的“双师多学科融合”模式探索。石琪与向妍梦的协同授课并非简单接力,而是基于革命精神内核的学科共振:语文构建精神谱系,美术具象精神图腾,信息技术则成为贯通古今的时空隧道。这种打破传统单科教学壁垒的实践,在大湘西地区尚属首创。
未来课堂:双师模式的华韵答卷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基因的重组。”同为语文老师的洪江市华韵实验学校副校长舒福来在观摩后指出。当石琪剖析翠竹托物言志的文学笔法时,向妍梦正引导学生将象征转化为视觉语言;当学生讨论革命精神当代价值时,AI即时推送校园生活实证视频——多维度认知在同步教学中相互淬炼,生成远超单科教学的思维厚度。
这节被誉为“完美”的试验课,标志着华韵语文教研组在“新课标2.0”背景下交出创新答卷。双师模式突破学科疆界的技术赋能,多维度认知同步深化的教学策略,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课程重构——三者共同勾勒出未来课堂的雏形。当井冈翠竹在华韵学子的画纸上亭亭玉立,洪江教育的创新之竹,也正在这片改革试验田中拔节生长,指向更辽阔的教学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