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我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有高尚的品德和一颗博大的爱心,去感染和爱护我最亲爱的学生。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家访期间地每次敲门,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随着家长和老师的亲切交谈会慢慢荡然无存。我想家访结束后的喜悦心情更多是我们家校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方向与着力点吧。数次家访中选择一个感触颇深的与大家分享。
一、为你踏上家访之路
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爱。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也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新学期开学了,教室里,同学们都沉浸在开学的愉悦中。在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聊天氛围里,我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小婧(化名)同学的座位是空的,我不解地询问班里的同学:“小婧同学今天没来上学,有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我有些不安,心里不由地一紧:这个女同学上学期表现还不错,成绩优秀,字写得特别好。只是不太爱说话,怎么会不来学习呢?
想到这,我暗下决心:无论事实如何,绝不能让这个孩子辍学。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和学校领导说明了情况,决定尽最快速度去她家走访。
天下起了绵绵小雨,虽然立春了但冷风夹着细雨,感觉格外地冷,我撑着伞一路向她家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她家,我见到她姑姑,她爸妈都去县城上班了,没什么时间在家。她姑姑一脸难色地说:“自从放寒假,小婧就躲在房间玩游戏,不出门。现在沉迷游戏连学校也不去了,家长拿她实在没办法。”
二、案例分析
根据小婧的情况,我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剖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阶段,做事容易冲动,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沉迷电子产品。
2.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方法,忙于工作,疏忽对孩子的关心,给孩子买电子产品却没有正面地引导,导致孩子依赖电子产品。
3.孩子受网课影响较大,接触手机的机会增多,做作业时很多难题通过网络搜索或微信群提供答案以此来减轻学习压力。
根据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我对症下药,采取以下措施来矫正小婧的这种不良行为。
1、心理疏导,因材施教
个体谈话,疏导不良行为。和孩子面对面谈话、沟通,耐心地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肯定小婧一开始不懂问题查资料,探索问题的举动,然后委婉指出在学习中和家庭生活时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玩游戏对自己身心有很大危害。更不能因为游戏而不去学校。通过疏导小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返校上课。
主题班会,引导绿色上网。开展主题为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主题班会和辩论赛,先后召开《摆脱手机上瘾,走出时间黑洞》、《别让手机偷走了“你”》《手机管理》等主题班会,进行集体的熏陶和教育。引入网瘾少年的案例,引导小婧等类学生认识到电子产品的弊端,学会控制使用时间,健康绿色上网。
2、制定计划,规范养成
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婧一起制定养成计划,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运用激励评价机制,将“七星少年”评选标准告知学生,让小婧和同学们一起从多方面约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七星少年”的评价,小婧先后获得了“进步之星”和“自律之星”等荣誉奖章,有了较大转变,不再沉迷游戏。
3、家校沟通,转变理念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在教育中,我学会借力使力。到孩子家里进行家访,采用三明治谈话法,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获得家长的支持,然后指出孩子有电子产品上瘾的现象,阐明电子产品的危害,引起家长的重视。最后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首先,父母平时自己要做好率先垂范作用,管理好手机,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其次,父母和孩子规划好课余时间,发展特长和兴趣,转移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证明:追求愉悦,是人的天性。想要的能得到是满足,满足就会愉悦。孩子在打游戏胜利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久而久之,就对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我们要把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转移。亲子协商,规划课余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发展课外兴趣,培养特长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户外踏青,锻炼身体,开阔视野。以此来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塑造孩子自律而健康的性格,从而远离手机,逐渐与手机“解绑”。
4、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家访,让我走进了孩子的生活,更让我学会用爱和策略书写育人的篇章。在这段旅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守护与成全!(编辑:曾小花 审核:王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