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文教师是一名平凡且普通的小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党员,自入职教育系统近二十年来以来,一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根农村教育的沃土,默默耕耘,钟情于农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始终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激励自己,求知务实,扎实进取。
当一名教师,是他从小的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指路的明灯,会让一个人的心里感觉到无比的充实与满足,这一点,他深有感受。他也喜欢音乐,特别向往的场景是:老师弹着琴,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唱出动听的旋律,孩子们摇头晃脑地,眼睛里的光芒星星一样,在歌声中,他们变得更加快乐,轻盈……多么美好的时光,在歌声里,我们不会丢失任何东西,只有无尽的获得,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些黑键白键,是多么迷人的排列,他决心用艺术点亮孩子心灵的火把,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领略更多的美与乐趣,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初心,是一种执念,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信仰。山长水阔,初心可贵。唯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刻苦努力的钻研,才有可能成为初心里的那个样子,为之,他始终怀揣一颗敬业之心,乐业之念,一天也不敢懈怠。
一,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秉持初心,方得始终。他始终秉持做一名扎根山村,坚守农村教育阵地的好教师这一初心,不忘党恩,坚守三尺讲台,坚守信仰,奉献社会。
为了使他自己的专业更好更强,他还订阅了多种音乐杂志,如《中小学音乐教育》《儿童音乐》等,认真阅读,细心体会,一边努力钻研更科学,更合理的施教方式,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沉潜之姿,虽是笨拙,却不乏成效,当取得一丁点进步或收获时,他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脚步,执著耕耘,用自己周身的热爱来面对每一个学生。
记得他班有一个学生,叫小涛,性格内向,且胆小,唱歌时总是低着头,声音特别小,陈老师多次鼓励他,总是收效甚微,最后,不是眼里含着泪水,就是声音更小了,有时候干脆不出声。一次,陈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让他端着,并微笑地看着他。也许是因为他的微笑与热情,可能还有茶水温暖的热度吧,小涛居然抬眼看了陈老师一眼,一会儿,他说:老师,我想唱,可同学说,我老跑调,他眼眶微微发红,陈老师摸摸他的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关于意大利的音乐天才马泰奥的故事。马泰奥是一个残疾人,视力障碍,看不清琴谱,可是他很刻苦,最后他的吉他弹得特别棒,在意大利被很多人夸赞,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使自己成为了一个超然于普通人的音乐奇才,他将自己的悲伤、困苦、残缺变为自己努力的动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尝试是需要勇气的,希望你鼓起勇气,树立信心,首先唱出来,大声唱出来,如果不开口的话,你的不足永远在那里,得不到修正的机会,如果长期不发声,人的交际能力也会随之变差,经过这次鼓励后,小涛在音乐课上终于敢放声歌唱了,而且唱得那么愉快,那么开心,沉醉的样子,让人不忍打扰。
每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是不能顺利成功的。在教学中,陈老师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各种方式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发现、好奇、尝试、获得、成功,这是一个普通的学习链条,可是要落到实处,需要老师倾注无穷的耐心与热爱,要恰到好处的指导与引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认为,在教育的这块沃土里,可能需要尽力靠近学生的心灵,争取与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以更加积极阳光的状态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二,勇于创新,力求超越。
陈老师自从2012年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特别是任现职以来经常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他常说,要成为一个名师教研教改是通向成功的梯子,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总结积累教育经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通过教研教改不断地把别人的教学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然后形成论文再与同行交流。教学中,他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譬如演示、游戏、律动等方法,让孩子们轻松走进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一堂课的设计尽心尽力,周密设计,尽量做到与时俱进,高质高效。
热心解惑,共同成长。最近两年,学校来了很多的很青年教师,他们年轻,学识丰富,可能在实践经验上稍微有点不足,学校确立了“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于是很多新进的老师总喜欢与陈老师交流,他们提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观点与具体的操作方法,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共受启发。他们聪明好学,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他自己觉得甚是欣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他将继续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默默奉献。
在校,他不仅是一名音乐教师,还担任了其他科目的教学与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学校安排的工作,他从不挑剔,愉快接受。虽然每天工作辛苦,可是他觉得充实而快乐。他认为,只有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创新,才能超越自己,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才有资格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教师的创新之路,是艰苦而又漫长的。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经常告诫自己: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丢了初心,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常常忘我的学习,认真打磨每一堂课,有时为了教学情景更好,甚至带领学生来到大草坪,感受花草树木的蓬勃绿意与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去捕捉那幽微而纤细的动人瞬间,养成孩子们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做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是他对自己的追求,当然追求一个“好”字就不容易了,况且是“更好与最好”,这就需要更坚韧、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奋斗、超越。他的生活在讲台,三尺讲台,一颗丹心,放飞希望,永不止步!
三,勇于奉献,铸魂育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他常常深入学生中间,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在作业中,给他们写便条,小卡片,写温暖的人生寄语,启迪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开启智慧的大门,虽是小事,可在他获得孩子们回信的时候,他更欢喜雀跃,自己的付出等到了回应,人们口中所所追索的人生价值亦是如此吧。他觉得,这是作为教师的他对自己岗位最深情的表达。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岗位的无私奉献就是阳光雨露,就是默默扎进大地的根脉,正因为有了这种奉献精神,教育才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去年,他跟着老师们聆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演讲报告会,记忆深刻,感触颇深。他觉得“灵魂工程师”不仅仅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更要加强自身的修为,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宣讲台上,陈家坊学校的宁双桂老师说:我来自农村,须反哺农村,我从未想过要离开过。他被宁双桂老师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了,几十年来,他从未参加过进城的选调考试,并不是说她不敢,她有着过硬的基本功,有着扎实的学识,尽管如此,她也没动过进城的想法,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她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浇筑学生的未来,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为孩子美好的明天筑梦。想起自己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什么是自己?自己这个东西看不见的。当自己的人性撞上一些别的什么,被反弹回来,让我们感知到了,我们才会了解自己。”他说,这大概就是共鸣的意思吧。确实,宁老师的话引发了很多老师心灵的振动,该如何才能当一个好老师能?该做什么?该如何做?陈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他当以教书为己任,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与爱护学生。
他想,这种奉献精神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对事业的执着与无限地热爱,才能产生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因为热爱,所以投入。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脚踏实地地干下去,教好学生,是他的天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也是高尚的师德之一。作为一名教师,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他要努力地用自己的知识灌溉“祖国的花朵”、“栋梁之才”,用自己的心血去呵护“明天的希望”,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教育的征程上,他将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岳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