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为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学习方法的转轨,11月22日、29日包五中教务处组织开展学科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本次讲座由教务处主任杨龙老师主讲,着重从“无反馈,不学习”、“无加工,不记忆”和“无重复,不练习”三大模块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三大底层逻辑。
在第一模块“无反馈不学习”中,杨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们揭示了学习动力的获取方法,他举例到:学习的过程就像出发旅行的过程一样,美好的目的地只能诱发我们出发,但决定我们能不能到达,其实和目的地有多么美好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你油箱里面的油够不够多,是这一路上有没有加油站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的道理亦是如此,人的大脑几乎对遥远的激励和遥远的惩罚都没有反应,除非事关生死,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绝不是你想要上的那个大学、高中有多美好,二是你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杨老师用游戏和手机是如何不断为大脑提供正向反馈的工作机制揭示了我们在学习过程获取正向反馈的方法。
在第二模块“无加工不记忆”中,杨老师详细揭示了记忆过程的心理活动,并强调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输出要远比输入重要的多,如果把学习经历量化分配的话,输入应该占比30%,输出应该占比70%,但是没有输入又不可能很好的输出,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也话了大量的精力去解决输入的问题,但是成就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因为输出训练的不够,也就是说从知识到试题之间输出路径搭建的不够稳定,最大的表现是:考试的时候拿到题目不知道考的是那个知识点,或者说不知道该用哪个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就属于典型的提取困难。并用具体知识点现场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码进而实现快速记忆。最后又用形象的示意图告诉学生如何对抗遗忘。
在第三模块“无重复不练习”中,杨老师介绍了记忆训练的若干种方法。并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舒适区范围的过程,当你该记的知识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你该做的题目能够条件反射一样做出来的时候,即可以判断这些内容已经被你收于“舒适区”,若非如此,请重复练习。我们平时所做的所有练习,都是为了搭建稳定的知识输出路径。这是成绩进步的关键,所有的进步都发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最后用具体的案例示范了如何进行精确的重复练习进而搭建知识稳定的输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