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莲是新邵县巨口铺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十年来,她秉承“用最好的年华,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一理念,用爱心,耐心和恒心为桥,以一颗热烈的教育之心,以一份赤忱的教育情怀,坚定地走在教育之路上。
2013年,带着稚嫩与梦想,李珏莲站上了三尺讲台。从此,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真正开始了老师的生涯。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如何教学,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等等一系列难题摆在她面前。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听到学生们一声声亲切的“老师好”,让李珏莲坚定了决心,她要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去抛洒着一腔热情,做学生的引路人。
农村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家长基本是放养式。学生自己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更谈不上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作为一个班主任,为了改变学生习惯,提高学生成绩,李珏莲采取家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一了解。通过走访,发现学生留守儿童居多,都是隔代教育,而且单亲家庭也多,学生家庭条件艰苦,父母受教育程度极低,导致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不强,甚至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问题,自卑,内向,不敢和人交往等。根据走访掌握的信息和对学生的了解,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从识字,组词,造句,写一段话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针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及时予以关怀,带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慢慢的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同学,老师主动交流。
教学中,李珏莲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精心写好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法,做到因材施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珏莲不仅要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而“身教更重于言传”。每天和学生相处,她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的,她必先起带头作用。带好班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她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她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学生的爱心。为了改变学生迟到现象,李珏莲每天坚持第一个到校,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向学生致以清晨的问候,放学后等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她才锁门离校;为了督促学生积累优美词句,背诵美文、古诗,她将每篇文章背诵下来并在晨读课上背给学生听,和学生展开背诵竞赛。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学生学习个热情高涨,于都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才华展示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每期开学第一天,李珏莲就组建好班委队伍,发挥优生和特长生的作用。班集体是个大家庭,所以她采用“班规大家定”“班级人人管”,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每次新学期开始,利用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讨论商量,配合学校的班级量化,制定出本班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生活、劳动等方面。之后,他们每月评选出班级优秀者,在班上公开表扬。由于学生自己参与班规的制定,他们比较乐于遵守,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李珏莲十分注重每次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召开,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以后的言行。
严谨的班风,活跃的课堂,温暖的关怀,让李珏莲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家长也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她总是谦逊地走在教育的路上,默默的奉献耕耘。
“星光不问赶路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既然选择了教育,选择了热爱,我便只顾风雨兼程。”李珏莲说。
【责编 曾爱国 审核 岳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