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孙艳芳
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它也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作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作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呢?下面结合当前“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企图通过“题海战术”达成知识巩固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强度的演算和训练,这直接导致了数学作业设计时出现了大量的“题海战术”,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一些教师往往用大量习题布置作业,希望通过题海战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作业设计不应采用题海战术,它不仅违背“双减”政策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还会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误区二:作业设计“一刀切”,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一部分教师不区分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层次统统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布置作业,这类作业对好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对后进生来说难度又过大,既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没有为后进生提供良好的上进平台,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误区三:作业内容单一、作业形式枯燥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较为枯燥,单纯的纸笔作业几乎都是在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少有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只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完成作业,使作业只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学习工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和练习册中的课后题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具有趣味性,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完《9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数鸭子”的趣味性作业:1只鸭子1张嘴,2只眼睛2条腿;2只鸭子2张嘴,4只眼睛4条腿......这样做直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口算题的枯燥乏味现象。
再比如,在教学完《时分秒的认识》后,教师布置一个设计“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做既巩固了时分秒的知识,又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
(二)丰富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改变过去单一的纸笔作业,可尝试操作性作业、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以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这样精彩纷呈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后,教师让学生统计周一和周六学校门口7:30-8:00之间经过的小汽车、电动车、三轮车以及其他车辆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的情况,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造成学校门口交通堵塞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堵塞的办法。
(三)增强作业设计的差异性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现象。受思维方式、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作业进行分层,注意因材施教,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够到“桃子”,又让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业成绩、思维方式等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果学生完成了本层作业,还可以自由选做其他层的作业。
例如,在教学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A:莉莉今年9岁,妈妈今年36岁,莉莉的年纪是妈妈的几分之几?
B:莉莉今年9岁,妈妈今年36岁,去年莉莉的年纪是妈妈的几分之几?
C:去年莉莉9岁,妈妈36岁,三年后莉莉的年纪是妈妈的几分之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帮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但教师提前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预防偷懒思想的产生。
综上所述,有效的作业设计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作业,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设计一些既能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