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实验学校 卢丽娜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落实“减负提质”要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减轻课业负担的前提是要用心打造高效课堂,通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减负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 搭建桥梁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境搭建起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把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才能展现出数学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创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拃、一步)测量同一物体的长短,从而体会到用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测量工具时可以就地取材,选取可用的测量工具测量(如一段绳子,一根木棍)。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创设在生活中2名同学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个人分得一半后用什么数来表示的情境,引导出不能用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初步感知分数。在比例的教学中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通过放大和缩小图纸、食品中原材料的成分比等等,理解比例的意义,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再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并不枯燥,并不难理解,反而很有趣,这样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甄别内容 选择方法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某些数学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能力和他们平时积累的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例如《沏茶问题》这节课中,沏茶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步骤是什么?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沏茶方案的设计,把学生想到的方案进行汇总,让学生比较出哪些方案更合理,在不同的合理方案中比较出哪些方案更能节省时间,由于“合理”和“省时”这两个词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亲身体验,知道“合理”的意思就是在做事时要符合一定顺序和道理,省时的意思就是用的时间要少,把这两个关键词各个击破之后,学生就能轻松的解决这节课的难点——怎么设计方案能合理省时,从而形成优化意识。学生们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提升理解能力,从而乐于学习数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遇到学生独立探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任务,合理分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有章可循,有事可做,避免盲目跟从,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习困难或胆小怯懦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独特的价值,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之后,在解决对不同物体的一个面进行测量并计算面积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多个环节,许多同学独立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汇报。这样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参与程度,培养他们与其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互学互助共同学习掌握新知识。
三、巧设练习 巩固效果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训练,避免漫无目的,重复练习,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后,可以设计三道练习题进行有效巩固。即:已知半径如何求面积;已知直径如何求面积;已知周长如何求面积。这三个练习题涵盖了整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学生只要掌握了三种题型的解决方法,求圆的面积易如反掌。
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准确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18×12=20×12-2×12),有的学生用乘法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即18×12表示18个12是多少,那就可以先计算20个12的结果,再减去2个12的结果,最后得到的就是18个12的结果了。对于这样的思考过程老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这是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具备“四能”的一种体现。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但在某一方面却表现突出,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于这样的同学,老师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业方面,要给予正面的肯定。“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给予学生的一句及时的肯定,恰当的鼓励往往会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种,引导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四、精简作业,分层设计
“双减”背景下怎么布置作业,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都需要老师认真思考。教师既要在控制好作业总量的前提下,做到少而精,精而趣,减少重复机械性练习,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情,设置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根据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作业,如一层学生布置基础必做题,目的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和概念;二层学生布置提升性选做题,目的是掌握变式题和简单综合题的解决方法;三层学生布置拓展性挑战题,目的是为了掌握综合性应用题和探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下一层次的学生如果有能力可以选择挑战上一层次学生的作业。这样的设计涵盖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在作业中树立成功的信心,把收获的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设置分层作业的同时,立足学生能力的提升布置综合与实践性作业。例如学了体积的计算之后,布置测量并计算家里物体的体积的,利用排水法测一测小石头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业。学习方向之后,把自己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绘制成一幅位置图,说一说自己每天上学放学的路线。学习负数之后,帮父母整理近几个月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综合与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把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把数学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教师要以“双减”工作为契机,立足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提质”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