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导向 明理导行

发布时间:2022-09-30 16:4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威宁县第一小学 刘惠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有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儿童阶段是道德行为、法治意识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是道德、法制发展的启蒙阶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而当今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对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低,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一部分家长、老师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学校规则教育的欠缺、家庭不当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良现象的误导使孩子生活随意,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受规则约束,如违反学校规则、生活规则的情况,缺乏规则意识、故意违反规则的现象,上课迟到、不守交通规则、不按时交作业、上课发呆、乱丢垃圾、欺凌等行为。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漠视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情绪管理缺少方法和宣泄途径狭窄。同时来自于社会、家庭对于规则、道德行为等负面影响,让孩子的规则意识教育缺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更谈不上养成习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的多时候,孩子们是茫然的。尽管在学校通过课堂、课程、活动进行教育引导,但是回到生活中,似乎环境的影响力超过了课堂,于是教育又回到了原点。平时各类青少年行为失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亟待寻求破解之道。基于这样,我想就如何增强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守法习惯,让规则导向,促进小学生明理导行提升呢?

 一、对小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意义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增强公民规则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所谓的规则即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或标准,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如家规家教、校规校纪、班纪班规等。规则意识就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校是育人之地,是立规之方,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培育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它关乎着现代社会有序运转、和谐共处,也关乎着个人安危、生活福祉,同时也是青少年价值观念体系构建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核心素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里明确提出规则意识教育目的是形成小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责任担当,自觉做到知规则、懂规则、守规则,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依靠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的客观要求。

 二、探讨小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利用专门课程《道德与法治》和学科渗透进行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构建一以贯规则意识教育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各学段学校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协调一致,层次递进,螺旋上升。除各学段的《道德与法治》专门课程之外,要通过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中渗透规则内容,借助生动例子适切展现,通过教师有意的引导,达到更好的规则意识培育效果。如:语文课《这个规矩不能有》、《孔子拜师》中实时抓住课文的关键句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规则意识。

 第二、采用 ?“课内”与“课外”规则意识培育相结合的原则。规则意识培育不能仅仅依赖课堂上的课程教育,也需要结合课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题材,从课堂外、教材外挖掘培育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鲜活素材,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感同身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第三、以养成教育为契机,狠抓一日常规和班级行为规范。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以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为载体,以主题班队会、主题活动等对学生开展规则意识教育,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特色升旗仪式、劳动教育、课堂常规竞赛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则的规则意识。如在学校班级倡导的垃圾分类中,除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知识、分类的细则、养成分类意识外,还要让规则从纸上落到实处,植根孩子们的心中,转化为行动自觉。从而形成永久的习惯。又如在课间上厕所时,为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除温馨提示语明确告知不拥挤、不推搡、先来后到有序如厕规则外,还需通过教师或文明小使者亲自示范、以身作则,让孩子理解规则的含义,尊重规则并遵守规则。如放学离校的交通规则怎么遵守,通过放学前三分钟提醒,或者召开主题班会“守规则除隐患、安全文明出行”平安回家,当看到斑马线前车辆主动礼让行人时,我们应该快速通过。通过自己自觉行为让规则真正深入内心、内化于行,树立起对于交通规则和生命的敬畏感。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通过红领监督岗、安全文明小志士、红领巾英雄岗等对学生的校服穿着、校牌佩戴、文明行为、上下楼梯上下行规则、课间游戏规则等进行纠错督查,强化学生自主管理。

 第四、在班集体中参与规则制定中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定校规校纪时可以邀请学生代表或少先队大队委等参与,或者班级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规班约,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了解规则的制定过程,从而加深对规则的认同感,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将规则意识培育纳入法治教育。将禁毒教育、法治知识讲座、爱路护路、交通规则、法治宣传等规则意识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规则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同步进行,增强小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时效性。

 第五、探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培育路径,发挥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家庭教育根基。因此,家长要更好地担起责任,不仅重视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表现,也要重视培育孩子包含规则意识在内的法治素质,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逐步培养孩子对规则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二是建设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微信、家访、大走访等形式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协同家长做好家校共育。三是营造社会教育“大课堂”。社会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规则意识培育的落实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成年公民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生活、公私场所里严于律己、遵规守纪,为青少年树立尊重规则、谨守规则的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如疫情期间“依法防控’中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主动佩戴口罩、测温、扫码,能根据“七步洗手法”等保护自己,不乱窜,不聚集等, ?倡导师生要树立“依法防控”的规则意识,在“依法防控”中要主动担当作为,珍爱生命,爱护自然,养成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弘扬正能量,确保生命健康!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