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奏”到“合唱”吉林市第三十二中学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31 16:1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工作方案》要求,吉林市第三十二中学立足 “携手同行,共育未来” 教育理念,着力推进 “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 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系统扩宽六大育人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

一、筑牢安全防线,深化警校协同

学校主动联动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 “护校安园” 专项行动,全面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与经营环境。驻地兴华派出所设立固定 “护学岗”,每日强化交通疏导与治安巡逻,筑牢校园安全外围防线;学校聘任法治副校长,联合 “白帆未检” 检察官入校开展防欺凌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同时为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提供专业支撑。

二、促进身心健康,推动医教互促

学校与卫生健康部门构建紧密协作机制,为每名学生建立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定期开展视力监测、体质评估、龋齿防治及脊柱侧弯筛查等专业健康服务。心理健康领域,创新构建 “班主任 — 心理教师 — 精神科医师” 三级支持体系:每学期开展全员心理筛查,开通心理服务热线;依托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预防学生网络沉迷与焦虑问题。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 “一生一策” 精准帮扶,通过定期家访、结对关爱实现服务全覆盖,已成功助力等多名心理问题学生平稳完成学业。

三、创新家校互动,提升共育品质

学校依托家长学校、班级群等渠道,系统推送科学育儿课程,创新开发 “家庭教育100个怎么办” 系列指导材料,提供个性化育人建议,家长参与率稳步提升。新初一家校共育家长会突破传统模式,深度融合技术手段与互动环节,班主任提前精准摸排家长需求、精心筹备交流内容,为后续教学改进明确方向;副班主任制度同步落地,有效分流班主任工作压力,为家校常态化沟通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监督职能,在校服选定、菜谱确定、课程设计等工作中吸纳家长参与,真正实现家校一体育人。

四、拓展实践场域,深化价值引领

学校主动构建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联动博物馆、图书馆、实践基地,开发多主题研学路线,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探秘、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引入市内中高职院校资源,将无人机操作、护理常识、航空航天科普等职业认知课程带入校园,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创新打造 “道德早餐 + 德育午餐” 双德育体系:“道德早餐” 围绕理想信念、文明礼仪等十大维度,通过励志视频累计开展 300 余期价值引导活动;“德育午餐” 依托《国家宝藏》等优质文化节目,每学期组织观看时长超 50 小时,让学生在沉浸式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

五、融通体教资源,赋能健康成长

学校推动体育锻炼常态化,全面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亲子运动会、“每月一赛” 等全员性体育活动。新初一家长开放日期间,邀请家长沉浸式观摩毽球比赛,教师全程同步讲解赛事规则与育人理念,有效增进家校互信。此外,学校还倡导家长每日陪伴孩子开展 30 分钟户外运动,引入 AI 体育训练内容,增强运动趣味性,着力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惯。

六、整合社教资源,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所在街道社区同步设立家校社共育服务站,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互动活动及 “一老一小” 关爱项目,并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育人场景。学校建校60周年期间,师生家长同台参演校庆活动,通过歌舞、朗诵、情景剧等形式生动再现学校发展历程,不仅极大凝聚了师生家长的爱校情怀,更为学校发展新征程注入强劲动力,成为社教协同同频的典范实践。

通过六大育人路径的系统推进,以及家长会创新、校园开放日、副班主任制度等特色举措的深度实施,我校成功构建起 “人人、事事、时时、处处” 的全域育人新格局,为全面推进 “教联体” 战略目标落地贡献了坚实力量。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