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方叶锋名班主任工作室:同读一本书 共享一段美好
同读一本好书,共享一段美好。这里是漯河市方叶锋名班主任工作室,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读《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有感。
合上《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的最后一页,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教育理论的堆砌,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沉默的课堂,那些低头躲避眼神的学生,那些机械记笔记的手指——他们不是不愿思考,而是被无形的高墙困住了思考的出口。这本书像一位敏锐的诊断师,不仅指出了教育现场的症状,更揭开了症状背后的深层病因。
我们习惯性地将学生不思考归咎于数字时代的注意力分散或学习动机不足,但本书却引领读者看到了系统性的症结: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思考的惰性”。教师急于覆盖课程内容,提供了过多脚手架;评价体系奖励快速正确答案而非思考过程;课堂时间安排紧凑到不容许沉思的间隙。这些看似高效的教学实践,实则构建了一个不需要深度思考也能顺利运转的学习幻象。
书中揭示的“思考恐惧症”令我警醒。学生不是因为无能而不思考,而是因为害怕犯错、害怕暴露思维过程、害怕偏离“标准答案”。这种恐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被纠正、被评分、被比较中逐渐内化的心理防御机制。教育本应是最具创造性的场域,却在某些异化过程中变成了思想的无形牢笼。
最为震撼的是本书提供的实践路径不是宏大理论,而是微小却关键的教学转变:等待时间多几秒,提问方式少一些导向,错误被重新定义为学习的机会,课堂文化从“答案追求”转向“过程欣赏”。这些方法不需要推翻现有体系,却能在细微处撬动思考的杠杆。我特别注意到“元认知提问”的力量——不是问“答案是什么”,而是问“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的”,这一转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结果引向思维过程本身。
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些我曾经自豪的“清晰讲解”和“高效指导”,是否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挣扎思考的机会?那些精心准备的标准答案,是否无形中设置了思维的天花板?真正的教育智慧不是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答案,而是培养他们面对不确定时的思考韧性和解决陌生问题的勇气。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最终指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思考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环境设计被激发的潜能。当教室成为允许迷茫、鼓励尝试、包容错误的思想沃土时,学生的思维便能自然生长、枝繁叶茂。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教学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重新发现教育本质的启示录——教育最崇高的使命,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唤醒每一个思维主体内在的思考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考能力已成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本。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最深刻的职责或许就是:不再做知识的垄断者,而是成为思考的守望者,守护那些萌芽中的思维火花,直到它们燃成永不熄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