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旅创佳浸突击队首日深耕硇洲红色文旅
晨曦微露,海风轻拂。2025年7月11日,广东海洋大学旅创佳浸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28名队员带着行囊与期待,乘轮渡跨越碧波,踏上硇洲岛的土地。作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重要实践地,这支青春队伍将用十一天时间深度调研海岛文化与旅游发展并进行墙绘创作,而首日的红色寻根之旅,已为这场调研写下厚重开篇。
图为团队成员集结学校校门口 谭俏茹摄
红色场馆里的初心课堂:触摸历史的温度
上午9时,突击队首站抵达硇洲渡海先锋营陈列室。阳光透过展馆窗户,洒在“渡海先锋,功在千秋”的鎏金大字上,也照亮了队员们专注的脸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沿着时间脉络,在“战前动员”“海上练兵”“跨海作战”等展区缓缓前行。复原场景中,渡海战士紧握船桨的蜡像眼神坚毅,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箭头标注着71年前的冲锋路线。
“当时没有先进装备,战士们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突破封锁的?”队员小薛指着一幅木帆船渡海油画提问。讲解员讲述起硇洲船工“舍家保船、送军过海”的故事:1950年,岛上300多名船工自发修补船只、运送弹药,与解放军并肩作战,用木船架起“海上生命线”。听到这里,队员们纷纷在笔记本上记录,手机镜头对准展柜里的船工日记原件,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移步解放海南战役指挥部旧址,这座青砖瓦房静静矗立在椰林旁。讲解员推开斑驳的木门,指着墙上的作战沙盘说:“当年韩先楚军长就是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敲定‘偷渡作战’方案。”队员们围在沙盘前,对照史料照片还原战役部署,不时低声讨论战术细节。“原来硇洲岛不仅是地理要塞,更是精神堡垒。”队长在调研手册上写下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图为陈列馆讲解员给团队成员讲解 谭俏茹摄
政校企联动中的青春对话:共绘文旅新蓝图
午后的阳光渐烈,突击队一行转赴硇洲镇人民政府。会议室里,硇洲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手持地图,详细介绍海岛红色资源分布:“我们正推进‘红色记忆走廊’建设,但在资源活化、业态创新上还需青年智慧。”
“如何让红色故事更贴近年轻游客?”“能否结合研学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队员们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与镇干部展开热烈讨论。当得知岛上计划开发“重走渡海路”研学路线时,旅游管理专业的队员小梁立刻拿出手绘方案:“可以加入船工技艺体验、战地救护模拟等环节,让红色教育‘活’起来。”这场座谈持续近两小时,最终双方约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突击队的调研成果真正落地见效。
图为团队成员与硇洲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谭俏茹摄
海风里的初心誓言:让青春力量扎根海岛
夕阳西下,渡轮归港的汽笛声与海浪声交织。突击队队员们站在海边,望着这座承载红色记忆的海岛,心中热血澎湃。首日的调研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初心洗礼——从展馆里的文物到会议室的蓝图,从渡海先锋的故事到青年学子的思考,红色基因与青春力量在硇洲岛碰撞出炽热火花。
“我们不仅要记录红色故事,更要思考如何让红色文旅‘火’起来。”队员们在日志中写下共同约定。接下来的十天,他们将带着首日的收获,继续探寻灯塔文化、渔家风情、历史遗迹,用专业知识为硇洲岛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海风轻吟,仿佛在见证这场青春与海岛的约定。当红色初心遇上青春担当,这场“三下乡”调研已不止于实践,更成为一次用脚步丈量热土、用智慧赋能振兴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