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能科技之力,筑智慧农业新篇 ——河北农业大学孙文卓同学深耕智能化农业技术研究纪实

发布时间:2025-06-11 10:1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在科技革新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河北农业大学的孙文卓同学紧跟时代步伐,在智能化农业技术领域展开了富有前瞻性的研究。他以“数据驱动精准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使命,组建科研团队,致力于构建农作物生长监测管理的智慧体系,为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注入青春动能。

一、智慧农业的“数字引擎”: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创新

孙文卓团队聚焦农业生产中的核心痛点,构建了“数据采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决策支持”的完整技术闭环。通过无人机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pH值、湿度、营养元素含量及气象数据(如降雨量、温度等),形成多维度农业数据库。依托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方法简化数据维度,并创新性地从时间序列中提取种植季节等特征,为模型训练奠定基础。

在模型构建环节,团队采用多元技术路径:运用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机(GBM)等算法预测土壤水分与营养元素含量,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解析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隐藏规律,更通过XGBoost算法构建作物种植推荐系统——结合土壤墒情、气候条件等参数,动态输出最优作物种类、种植时间及水肥管理方案。相较于传统监测手段,该系统将土壤营养预测误差降低32%,作物种植方案推荐准确率提升至89%,真正实现了“用数据说话,让科技种田”。

二、产学研协同: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跨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孙文卓团队的科研信仰。他们深入河北、山东等地的农业产区,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联合示范基地。在衡水小麦产区的应用案例中,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氮磷钾含量,精准推荐施肥方案,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8%,小麦亩产增长12%。在山东蔬菜大棚的试点中,基于LSTM模型的温湿度预测功能,成功预警三次极端天气,帮助农户减少损失超20万元。

团队更注重技术普惠性,开发了轻量化决策支持系统——农民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土壤健康报告与种植建议。截至目前,该系统已服务华北地区50余个村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次,被农户亲切称为“口袋里的农业专家”。

三、青年担当:科技助农背后的时代情怀

谈及研究初心,孙文卓表示:“当看到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就想让科技真正成为减轻农民负担、提升农业效益的‘金钥匙’。”团队成员中90%为“00后”大学生,他们以“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共识,利用寒暑假开展田间试验,累计行程超1万公里,采集样本数据20余万条。

在技术迭代过程中,团队直面挑战:初代模型因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在极端气候下预测偏差较大。为此,他们引入对抗生成网络(GAN)增强数据多样性,并创新性地将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与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结合,提升模型对非正态分布数据的适应性。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研态度,让技术真正经得起田间检验。

四、未来展望:构建智能农业生态体系

站在新的起点,孙文卓团队正着手推进三项创新:一是研发低成本土壤传感器阵列,降低中小农户技术应用门槛;二是探索“区块链+农产品溯源”技术,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管控链;三是搭建跨区域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同产区种植经验的智能迁移。“我们希望通过5-10年的努力,让智能化农业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聪明’地生长。”孙文卓在全国农业科技论坛上如是展望。

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从实验室的代码闪烁到田间的传感器阵列,河北农业大学的青年科研团队正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科技共振,当理想与土地相连,新时代的“新农人”定能在广袤天地间耕耘出更加璀璨的未来。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