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团队成功研发一款肿瘤环肽靶向药,人工智能重构药物研发逻辑

发布时间:2025-04-12 13:2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在全球癌症负担持续加重、中国肺癌发病与死亡人数高居不下的背景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是科研和产业的热点。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为了鼓励和支持创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加大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加快新药审评审批速度、简化审批流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抗肿瘤新药的快速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伴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驱动环肽分子筛选,结合环状RNAcircRNA)编码肿瘤抗原的新发现,成功开发出兼具高效性与稳定性的新型抗肿瘤候选药物,为破解靶向药物研发周期长、耐药性显著、进口依赖度高等行业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突破100万,死亡人数达73.33万,精准治疗需求迫切。传统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多重困境:靶向药研发平均耗时10年、成本超26亿美元;临床使用中因肿瘤异质性导致的药物有效率不足40%;进口药物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研究团队独辟蹊径,构建机器学习预测+circRNA靶点鉴定双引擎研发将环肽药物开发效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10倍。

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其一,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AI筛选平台,通过百万级环肽数据库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靶点匹配与活性预测,较传统实验周期压缩大幅压缩;其二,首次鉴定出circFAM53B编码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该环状RNA在肺癌细胞中高表达,其编码的多肽可激活 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临床前实验显示药物可使肿瘤体积大幅缩小;其三,利用环肽分子结构优势,将药物半衰期延长至72小时,突破小分子药物代谢快、抗体药物差的局限。

该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快车道,临床前研究数据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计划于2025年启动期临床试验。市场分析显示,中国非肺癌药物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千亿元,而新技术可将单药研发成本降低,具备显著的进口替代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的延展性为肿瘤精准治疗开辟新空间。基于circRNA的肿瘤抗原库可衍生出个性化药物方案,机器学习平台可适配乳腺癌、胃癌等多癌种研发需求。研究团队透露,正与AI企业合作开发云端药物设计平台,未来可实现患者肿瘤样本-circRNA分析-个性化环肽药物设计的一站式服务,推动精准医疗从理论走向规模化应用。随着项目进入临床阶段,这项源自中国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有望为全球2,500万癌症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