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探甲骨遗韵,扬殷契之光”实践队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与好奇,走进福山文博苑,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甲骨文探寻之旅。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旨在深入了解甲骨文文化,体悟王懿荣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当天,冬日的暖阳洒在福山文博苑的建筑上,为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场馆增添了一份温馨的色彩。实践队成员们早早抵达,与福山文博苑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对接。工作人员热情欢迎实践队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此次参观行程,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在王懿荣纪念馆前合照。孙欢 供图
在宣传人员的引导下,实践队的参观之旅正式开始。首站是探索王懿荣家乡——福山区的历史。宣传人员生动讲述了福山区从远古时期至今的发展历程。通过化石的挖掘发现,实践队员们得以窥见这片土地的历史起点,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感受到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景象。随着讲解的深入,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逐一展现,从精美的陶器到古朴的青铜器,每一件文物都如同一个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福山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
接下来,实践队将目光转向王懿荣及其家族的历史。宣传人员详细讲解了王懿荣的生平。作为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和金石学家,王懿荣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甲骨文的发现者,被誉为这一重要历史遗产的首位揭示者。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王懿荣先生及其家族史。孙欢 供图
除了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王懿荣的人品作风更是令人钦佩不已。在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投身抗敌,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负责保卫京城。然而,面对强大的敌人,清军节节败退。最终,在城破之际,王懿荣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笔,携夫人、儿媳投井殉国,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成员们在聆听王懿荣的事迹时,无不为之动容,深刻感受到了他在学术探索和家国担当方面的双重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王懿荣纪念展厅。孙欢 供图
最后,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走进了甲骨文历史文化展厅。一进入展厅,浓厚的历史氛围便扑面而来。队员们在这里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甲骨文,又称“契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主要记录商朝晚期王室的占卜与记事,刻于龟甲或兽骨上。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堪称商代的“百科全书”。
展厅内,王懿荣纪念馆珍藏着两片甲骨文原件,这些古老的甲骨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神秘的魅力。每一道刻痕仿佛在诉说着古人智慧与生活的故事。队员们怀着敬畏之心,近距离观察这些珍贵文物,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感悟。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感受甲骨文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王懿荣纪念馆所藏甲骨片。孙欢 供图
此次在福山文博苑的参观活动,曲阜师范大学“探甲骨遗韵,扬殷契之光”实践队收获颇丰。通过对福山区历史、王懿荣及其家族事迹以及甲骨文文化的深入了解,成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增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甲骨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实践队的努力下,甲骨文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探甲骨遗韵,扬殷契之光”实践队全体实践队员合照。孙欢 供图
撰稿人:葛咏璇
指导老师:熊晶
“探甲骨遗韵,扬殷契之光”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