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07-08 10:5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摘要:中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中学实现“立德树人”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队通过建立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特色课程和开展协同育人等举措,提高了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志愿实践表明,中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能够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可为志愿服务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中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一、引言

中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中学实现“立德树人”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课程教育改革及国家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始终秉承“和谐育人,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以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特色活动为载体,以密切社会公益资源合作为抓手,不断创新学校德育育人工作新局面,屡获表彰。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荣获2022团中央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奖、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3年北京市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奖、2023年北京团市委团建百强优秀项目奖、2024年顺义潮白红领巾志愿服务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实践背景

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作为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23%为非京籍学生,77%为乡镇京籍学生,学生整体家庭条件、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供给的学习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担绝大部分落在了学校和教师身上。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的的占比极低。

近年来,在保证不影响中学生正常学业的基础上,强化课程协同育人逐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学校立足乡土特色,结合学生需求,通过跨学科主题课程群与志愿服务课程群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推动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三、主要做法

(一)以组织体系建设为基础,实现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目标

2019年3月,在学校党支部指导和支持下,由团总支牵头协调,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志愿服务总队设专职教师2人,全面负责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和支持。核心运行团队11名,学生骨干志愿者则是从各年级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为满足学生及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支队-志愿服务分队”三级管理体系中设项目活动管理、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新闻撰写与宣传、后期保障服务等多个志愿服务岗位,使学生志愿者能够在不同层面的管理和组织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2019年4月起实行全员注册,目前志愿北京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1071.5小时。

(二)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提高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工作水平

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是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学生志愿服务实际工作中,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编写了《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运营手册》。在《运营手册》中,学校详细规定了志愿者实名注册流程、班级队伍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含项目发布、招募、培训、活动实施、服务记录等)、综合评价(含认证、星级评定、激励等)、志愿服务资金与保障等,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处处有规范、事事有流程。规范化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学生志愿者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中一门综合特色课程。学校在新课标下,强化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引入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融通互补,将志愿服务与学科教学融合,建立了《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1+6+X”学生志愿服务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主题课程与活动设计,让学生志愿者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在自主选择和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志愿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

(四)以协同育人建设为方向,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空间

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公共文化场所以及家长等多方资源进行多元链接,开启了志愿服务协同化育人建设工作。

一是共建行动支持体系,推动家校社联动育人。在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过程中,学校尤为注重家长的参与和体验。为消除家长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顾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征求家长意见、召开家校联席会、组织现场观摩、活动信息速递以及年度激励表彰等,实现了每位家长都能全面了解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学校积极组建众多志愿家庭,邀请家长们亲身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各项活动中,使他们深刻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这种全流程参与的机制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了解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成本。截至目前,学生志愿家庭参与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已达约10%。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年度“最美学生志愿家庭”等奖项,旨在激励和表彰优秀志愿家庭,为建设学校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优秀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阵地支持体系,实现全员共同育人。学校坚持以镇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先后与顺义区图书馆、顺义南彩镇政府以及南彩镇6个村委会、后沙峪镇明悦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顺义区红色空间儿童友好基地等十余家单位签署“校地共建”协议,共同开发学生志愿服务岗位20余个。组织学生志愿者采用宣讲、歌舞、配乐诗朗诵、民族器乐演奏、民俗游戏等形式,向党员、村民、消防官兵、教师以及游客等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服务。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用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也助力了顺义好风气氛围的形成。目前,学校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宣讲、垃圾分类宣讲、河北村民俗文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服务人数超20000人。

四、实践成效

(一)在学生成长层面

近年来,学校通过持续投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涵盖了知识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部分学生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参加了“2024年首都新时代好少年”和“南彩镇第二届出彩南彩人”评选,2名学生荣获“2023年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优秀文化志愿者”,5名学生志愿者文章在教育系统报刊进行刊登。

(二)在社会认可层面

学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包括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日报等媒体平台。校长吕雄伟的《以志愿服务激活课程改革》一文在《中国教育报》上整版发表,进一步展示了学校在志愿服务育人方面的独特理念和成功实践。2024年6月,学校荣获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特色学校”及“顺义潮白红领巾志愿服务品牌学校”证明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显著成效。

(三)在实践应用层面

学校志愿服务育人成果的取得,得到了区域教育界的高度评价。作为顺义南彩镇义务教育共同体重点牵头学校,其引领南彩二小、顺义区第十二中学等学校师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育人课程体系中来。通过这种引领作用,增强了学生志愿者对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并进一步筑牢了学生思想文化的根基,使志愿服务育人工作能够广泛地惠及更多学生的成长。

五、结论

中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持续开展志愿活动,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践表明,中学生志愿服务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担当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该模式还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综上所述,中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也为推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一中学    李海霞)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