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学龙:那个将“方天画戟”送给学生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2-09-15 10:3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朵蒲公英。”

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年轻的教师正带领学生们在黑板上勾勒出蒲公英的形状。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画笔下。

但这并不是一节美术课,而是一节数学课。出现在黑板上的蒲公英,是老师利用数学函数送给学生的“礼物”。接下来,他还要带领学生一起绘制第二件“礼物”——方天画戟。

送给学生的“蒲公英”让学生在忙碌的课业中记得感受有关生活的诗情画意,而那柄“方天画戟”,承载的不仅是课堂知识,还有个人与集体的情感、对待知识的态度、勇于突破的精神,这些,将成为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与发扬,从古至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一代代的辛勤耕耘。青年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对象。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青年教师甫学龙的故事。

在伤痛中站起:新教师的自我突破

甫学龙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来到昆明市第八中学长城校区,成为了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带完一届初中生后,他转入了昆明八中高中部。

在加入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初,教、学、评、管、研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作为一位新教师,升学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班主任工作繁杂是他必须克服的困难。在强烈的责任心和几近严苛的自我要求下,甫学龙立志将教学工作做到“完美”,将每一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

对于“完美”教学的过度追求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铁打的身体也禁不住如此高强度的连轴转。2015年,也是入职的第一年,这位年轻教师在过度操劳下把自己折腾进了医院。

“新的事物是很脆弱的。”提及当初那个“拼命三郎”一样的自己,甫学龙不好意思地笑出声,他意识到,正是因为对于教学的把控不足,致使自己“走偏”,不仅身体垮了,教学成果也不尽如人意。于是,转变教学方式,重新梳理教学思路,成为他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出院后,甫学龙回到了教学岗位,由于术后恢复不理想,仅仅是如何上完一节40分钟的课程,就成为了他面临的新困境,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与质量,他不得不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式教学方法。

在这种“迫不得已”之下,“微课”走入了他的眼帘,他意识到,利用好微课,可以在课堂上为他承担一部分讲解的任务——这就是他与教育信息化结缘的契机了。

在对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后,甫学龙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既和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想到,这次尝试,令他得以借着信息技术的力量,完成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突破。

学生在课堂上的正向反馈、逐步提升的教学成绩给了这位年轻教师莫大的鼓励,他开始在一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与教学融合进行探索。

教学经验的传承也是教育传承的一部分。昆明市第八中学在教师之间实行“师徒结对”,即给每一位新入职教师安排一位引领教学入门的“师父”,以老带新,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甫学龙共有三位师父。在初中阶段,他遇到了第一位师父王国霖,转入高中部之后,他又相继遇到了教研组长全伟和备课组长段成勇两位师父。

王国霖是退休返聘教师,虽然年纪大了,可这位老教师在教学一途上的钻研精神不输给任何年轻人,一辈子致力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受其影响,甫学龙对分层教学也很感兴趣。

在王国霖的指导下,甫学龙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学习,形成了牢固的知识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受限于当时的工具和技术,零散不成系统的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分层方式缺乏更精细、更科学、更全面的依据;分层之后,一旦在教学手段和态度上处理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如果没有掌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尺度,也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

这次,甫学龙应该如何攻克难关呢?

在历练中成长:技术、知识和羁绊

转机分别出现在2018年和2020年。

得益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甫学龙赶上了人工智能新技术驱动教育改革的浪潮。2018年,昆明市五华区政府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同推动智慧教育学业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智慧课堂平板和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走进昆明市第八中学。2020年,昆明市五华区在云南率先建设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分层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学数据挖掘、整理、分析的技术性限制被打破,学生的分层不再仅靠考试分数和经验感觉,而是有了更全面的精确数据支撑,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互动形式被引入课堂,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得以更完整、更多维地呈现。

曾因技术限制而被堵住的大门被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一点点叩开,借此良机,甫学龙开始尝试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混合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教师的个人成长呈现出双线并行的状态,甫学龙表示,在这条路上,他有三大力量源泉,第一是信息技术,第二是自己本身对于知识的不懈追求,第三,则是来自学校和三位师父的支持。

昆明市第八中学的核心文化是务实、包容、开放、创新,所以当甫学龙提出想要“折腾”一下基于智慧课堂的创新型分层教学模式时,学校和师父们给予的肯定和帮助,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支持。“对于新老师而言,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老教师在你身后很坚定地鼓励你、支持你的话,其实是很难跨出那一步的。”

 

进行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究的路上,甫学龙遭遇的挑战并不少。

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身心智能,获取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新生机?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老师和学生都需要适应期,是否会产生其他教学风险?一套教学模式的产生需要反复的实验和打磨,如果一次实验结果不理想,是否还能继续?

甫学龙需要直面的问题每一个都不简单,且伴随着很多风险,甚至于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变成“瞎折腾”。在一番深思熟虑过后,他带着自己的想法找到了师父全伟和段成勇。

“全伟师父和段成勇师父是非常开明的老师,一旦我发现有什么好的教学方式,他们都会鼓励我大胆去尝试。我至今记得,他们说:‘你赶紧去研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商量和调整!’”师父的这句话成为了甫学龙的底气,催生着他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

这是一次新老教师的碰撞,既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又有着深耕教学数十年的底气。

三个人,青老两代的续接,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同样的生机勃勃,同样的蓄势待发。

在两位师父的帮助下,信息化教学成为了甫学龙的教学常态。经过反复研讨和长期实践,基于智慧教学系统的“精析智评”讲评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分层教学模式基本成型,在学校和师父的鼓励下,甫学龙撰写了论文《基于智慧教学系统的高中数学精准讲评策略和模式探究》,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人工智能+教育”论文征集活动中荣获创新论文奖。

在教学中传递力量:做个幸福的人

“我时常告诫自己,我现在取得的一些成绩都是很微小的,真正要做出成就,还是要回归到教学,回归到班主任的工作中来。”

在甫学龙的数学课上,课堂氛围总是积极又轻松的。通过视频、音乐、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轻盈美丽的蒲公英花开进了课堂,无坚不摧的方天画戟被牢牢握在了学生手中,与数学有关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被源源不断地引入课上,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为人处世的思考。

 

甫学龙尤为注重班级管理和集体氛围的营造,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他表示,因为见过社会上许多因家庭管理不当导致的悲剧,生怕自己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陷入到同样的误区,所以阅读了许多关于如何管教孩子和自我管教的书籍,化知识为己用,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以幸福的体验去教学。

他将学生的不同表现归总为基于人的三种基本需求(自主、归属和胜任)而出现的,从而设计了让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犯错时去寻找表象之下学生的潜意识声音,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甫学龙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他看来,读书不仅是给学生拓宽知识的渠道,也是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够助学生激发潜力,启迪心灵。

“以幸福的态度去教书育人”的做法令甫学龙得到了学生们真诚的敬爱,学生们给他贴了两个标签:有趣、有料。还有学生专程送了他一本书《持续的幸福》。有一次,几名学生面临分班后不能继续待在他执教的班级,依依不舍地说:“老师,我好希望在你的班,你们班的氛围太好了,在你们班有种幸福感。”

学生的肯定给了甫学龙更多的鼓励,也坚定了他要“这样教下去”的信念。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经验知识,更是为学生塑造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恒久伟业。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能够从彼此的身上得到对方传递过来的力量,来面对人生中所要经历的风雨,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