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1-05-18 17:2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郴州市第三十二中学校长 王华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一种有方法、有手段、有针对性对其施加影响的特殊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当下各类教育机构共同探讨及摸索的课题。

如何探索和创立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如何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内涵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即青少年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青少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人们对创立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面临深刻的变革。资料显示,今后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以后的高考、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将明显降低中考、高考的考试难度。通过中考、高考的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学校、家庭及全社会共同来完成。学校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亦日益迫切,校外教育也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而且还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

探索、创立和实施素质教育新模式,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创立素质教育新模式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我们不但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主旨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还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育人环境观和学校管理机制。

探索创立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而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成功性原则等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创立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是统辖一切教育总的概念,各区县各学校创造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和创造教育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同教育新模式,其宗旨都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青少年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不仅可以建立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培育自我价值感,培养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而且还锻造青少年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激发他们与强者抗衡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培养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特长、个性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学形式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中都是统一的,但也造成了当下的学校强调学生之间的共性,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的内容,明确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中的主题。虽然校内教育无法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新模式在校外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创新的活动,并且活动内容可以随时的调整并不断的探索创新,可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培养其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的素质,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树立充足的自信心。

三是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教育。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可以针对青少年提供优越的学习、交流的环境,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及兴趣的培养提供专一的服务平台。平台以青少年的兴趣作为吸引点,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教育中来。青少年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范围内自由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其特长技能,还能够在学习、交流中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水平,树立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如何探索创立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

首先要统筹好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益性的关系。近年来,在教育作为一项产业的口号下,有人片面认为产业化就是商业化,产业化就是受教育者多出钱,教育行政部门就是多收费,包括涉教的相关部门乱收费,从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公共教育的公益性的一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失学、辍学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继续上学,即使能够上学的青少年也会因为校外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场所收费过高而望而却步,无法在课余的第二课堂接受教育。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好青少年受教育的公平性,正确处理好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环境。各学校要从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出发,摒弃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为展现国家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2021年9月新学年开学,全国上下中小学学校教材全都采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以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每一个阶段的考试应当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几十年的高考实践证明,偏题、怪题选拔的人才上限并不高,因此,各种考试应当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以此纠正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三是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现象。从2021年起,高考招录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即以后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新高考改革应当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所有科目的考试都要考验语文水平,如何改变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笔者认为,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需要更多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还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因此,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积累是很难完成的。

另外,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高考、中考不能完全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过去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选人,淘汰了太多本不该淘汰的“精英”,导致我国人口众多而成材率却明显偏低。提倡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一个人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去接受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

四是学校从幼升小便要开始注重和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要想给自己的孩子选到最好的专业方向,最大限度确保孩子从“成人”到“成才”再到“成功”,兴趣、特长、爱好的建立必须从小不间断发现、引导和培养,幼升小时就应该成为这方面教育培养的起点。

五是不能忽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应当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保障,目前各地有一些中小学和高校已经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的各学科、校园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家校互动相融合等。积极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将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设媒介素养相关必修课、选修课,通过媒介素养竞赛、网络文化节、青媒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提高媒介素养。同时,学校可以联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等开展访问交流、实习实训等,拓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锻炼平台。还可通过社区教育、家校联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

探索青少年素质教育新模式要让课程设置体现全面打好基础、又发展爱好特长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以课内为基础,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既对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知识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又不断增加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授鱼”之法转向“授渔”之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