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悟德·塑心 —— 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的三重功效探究

发布时间:2025-07-09 14:1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德育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学生通过完成德育实践作业,在品文过程中汲取文学养分,领悟文章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塑造健全心灵。然而,传统语文作业侧重知识巩固,对德育功能挖掘不足。本文提出 “品文?悟德?塑心” 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模式,通过精心设计作业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领悟道德观念,实现心灵塑造。该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强化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湘潭县石潭镇中心小学始终将学生的品行培养置于首位,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品德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学校积极推动语文学科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巧妙地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让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的沃土,实现德育与语文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品文:深入文本,让 “文学品味” 多元化

(一)经典诵读坊,在吟诵中感知文化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经典诗文,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教师可组织经典诵读坊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经典篇章,感受文字的韵律之美,理解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案例一】诗意童年,从诵读开始

在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首先,教师进行范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瀑布的雄伟气势展现出来。随后,学生跟着教师逐句吟诵,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观景象。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对古诗的韵律有了深刻体会,还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经典诵读坊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学生在吟诵中品味经典,提升文学素养,为后续领悟道德内涵奠定基础。

(二)文本精读室,在剖析中挖掘思想深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可设立文本精读室,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从文章的字词句段入手,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深度。

【案例二】从《落花生》看做人的道理

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文本精读室进行讨论。学生们先仔细阅读课文,分析花生的特点,如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实用,不是外表好看而不实用的东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写花生想要表达什么。经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作者借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这样的精读,学生们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从文本中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文本精读室让学生深入文本内部,在剖析中提升思维能力,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观念,为道德认知的形成提供支撑。

(三)创意改写站,在创作中展现文学才华

改写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设立创意改写站,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课文进行改写,如改变文体、改变叙述角度等。通过改写,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文学才华。

【案例三】《司马光》新传

学习完文言文《司马光》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将其改写成了现代文故事,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场景;有的学生则以被救小孩的视角,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意改写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文学素养,同时也为道德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悟德:着眼内涵,让 “道德领悟” 有成效

(一)故事演绎式,在情境中领悟道德观念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绎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领悟道德观念。教师可选取蕴含道德教育意义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德内涵。

【案例四】《将相和》的故事重现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绎。学生们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能改。在表演过程中,扮演廉颇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廉颇勇于认错的精神,他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犯了错误,也要像廉颇一样勇敢地承认并改正。

故事演绎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通过亲身体验领悟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认知。

(二)榜样分享式,在交流中学习高尚品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形象,教师可组织榜样分享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文学习中所敬佩的榜样人物,以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高尚品质。

【案例五】我心中的榜样 —— 雷锋

在学习了关于雷锋的课文后,教师开展 “我心中的榜样 —— 雷锋” 分享活动。学生们纷纷上台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雷锋事迹,以及雷锋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有的学生说:“雷锋叔叔总是帮助别人,我也要像他一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雷锋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活,学生们也更加坚定了向雷锋学习的决心。

榜样分享式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道德标杆,通过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向榜样看齐,培养高尚品质。

(三)生活链接式,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准则

语文源于生活,德育也应回归生活。教师可设计生活链接式的德育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准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观念。

【案例六】关爱身边的人

学习了有关关爱他人的课文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一周内为身边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为邻居老人提重物等。学生们积极参与,小敏同学帮助妈妈打扫房间后,妈妈感动不已,小敏也体会到了关爱他人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生活链接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行为,提升道德修养。

三、塑心:聚焦深化,让 “心灵塑造” 稳实现

(一)主题讨论深度析,提升 “思想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文主题开展深度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想境界。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对课文所涉及的道德、情感等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促进心灵的成长。

【案例七】《穷人》引发的思考

在学习《穷人》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从人性的善良角度分析,有的从社会责任角度阐述。通过讨论,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穷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对人性的光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主题讨论深度析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深化对道德问题的理解,促进心灵的成长。

(二)成长感悟全景展,提升 “心灵自信”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成长感悟,教师可通过组织成长感悟全景展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德育实践作业中的收获,如心得体会、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通过展示,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强心灵自信。

【案例八】我的语文德育成长之路

每学期末,教师组织 “我的语文德育成长之路” 展示活动。小辉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的心得体会,以及为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制作的爱心卡片。他在分享中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要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次展示,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更加有信心去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成长感悟全景展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展示中获得认可,提升心灵自信。

(三)家校共育联动促,提升 “成长合力”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心灵塑造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通过家校共育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教师可定期举办家长会,分享语文德育实践作业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案例九】携手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学习了有关感恩的课文后,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教师在家长会上讲解了如何引导孩子感恩父母,如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件感恩的小事。家长们积极响应,小萱的家长在小萱为自己捶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家校共育,小萱对感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恩之心也更加坚定。

家校共育联动促为学生的心灵塑造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品文?悟德?塑心” 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模式,为提升小学语文德育实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品文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提升文学素养;悟德环节助力学生领悟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认知;塑心环节从思想境界、心灵自信和家校合力等方面,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之路永无止境,探索的脚步不能停歇。未来,石潭镇中心小学将继续秉持创新的精神,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加坚定的决心,深入挖掘语文与德育相结合的无限可能!(湘潭县石潭镇中心小学  冯文龙、钱秀美)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