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一茗 吴晓洁 唐颖婷 李施颖)文化和旅游部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2024年8月27日,广西师范大学“遗韵兴乡”调研团队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开展“非遗工坊传古韵,乡村振兴绘新图”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展示三江侗族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仅承担着保护侗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责任,还负责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收集等工作。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文化传承项目获得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在申报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对接,推动非遗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评估。通过这一系列高效的沟通协调工作,众多濒临失传的侗族传统工艺被细致入微地记录与保护下来,得以重焕新生,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传承不息。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以其不懈的努力与贡献,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守护与传承侗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多维度贡献。该馆不仅致力于非遗工坊的申报与培育,更以创新的姿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促进侗族文化的广泛传承与深远传播。每年,文化馆会策划并组织侗族非遗传承人参与国内外的文艺推介盛会与非遗专题展示活动,努力为侗族文化搭建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提升侗族文化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这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熠熠生辉。例如,文化馆在文化遗产日举办的非遗服饰展、美食展和摄影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侗族的传统技艺与璀璨文化得以走出当地,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其独特魅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文化馆积极推动青少年文化传承教育,特别推出了“小小讲解员”项目,培养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通过讲解员培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侗族文化,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还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效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与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彰显了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道路上不懈探索与勇于创新的坚定步伐。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参观了文化馆的非遗展示区,详细了解了侗族刺绣、服饰制作以及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这些展品展示了侗族妇女们代代相传的工艺技巧,以及侗族文化对美的独特理解。在展示区,工作人员讲解了侗族刺绣的精湛技艺,尤其是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之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又焕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活力。
“非遗保护和传承单靠政府是不够的。众人拾柴火焰高。非遗传承人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传承人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组织开展活动,融入社区,当好非遗‘形象大使’。”文化馆工作人员指出,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汇聚各方力量,确保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守护者,正在通过创新的传承方式,为保护侗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岗位职责牌” 。通讯员 夏康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通讯员 夏康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合影。通讯员 夏康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