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听闻过昆曲盛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百戏之祖”昆曲应该被当今年轻人传承。为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艺术及文化内涵,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瑰宝,讲好中国故事,南航观察眼团队于2024年7月10日前往山塘·浮生集和苏州昆曲传习所,聚焦苏州昆曲,领略其典雅神韵和独特魅力,通过参观走访、交流学习、亲身体验、采访调研等形式,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昆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百戏之祖”之誉,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性情高雅,赢得了当时及后世大批观众的喜爱,在明末清初的昆曲舞台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昆曲表演者的人数不断递减,传承人年龄偏大,昆曲传唱也不再家喻户晓,急需抢救保护。如何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向促进,让非遗文化焕发崭新活力、更好地传递出中国故事精髓,是团队的主要探寻方向,并基于此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南航观察眼:带你走入蜿蜒流长的昆曲路
(图为南航观察眼采访部与山塘·浮生集老师的采访实记 南航观察眼摄影部 供图)
2024年7月11日,南航观察眼社会实践团昆曲组成员首先来到苏州市山塘浮生集,对演出老师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演出老师道出了创立浮生集的初心,讲述了学习昆曲的过往,并且还分享了在传承昆曲时做出的改变、演绎《浮生六记》时如何平衡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经历。
听到成员们对昆曲“水磨腔”的由来很感兴趣,老师介绍道,那时的南方人家里都会有水磨,而水磨磨成的粉非常细腻,所以用水磨这两个字来代表昆曲的声腔非常细腻婉转。还有一个腔叫橄榄腔,昆曲中长一点的句子入声很弱,中间强最后收尾又弱像个橄榄的形状。
老师还提到,昆曲跟其他的戏曲有个最大的区别,八个字叫“无动不歌,无声不舞”。昆曲表演都会结合舞蹈动作,有舞蹈动作的时候,同时也会唱。其他的经典的京剧、越剧等,唱的时候是没有舞蹈动作的,有舞蹈动作就不会唱,但是昆曲是且歌且舞,就是叫“无动不歌,无声不舞”。
(图为苏州山塘街《浮生集》南航观察眼采访部与老师的合影 南航观察眼摄影部 供图)
谈及昆曲如何与现代接轨创新时,老师讲道,传统乐团那种演绎,用昆曲来唱京剧的元素那种,叫微创,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包括演绎形式的创新,内容上又是一些完全新的内容。他说:“当然微创新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像这种戏曲,如果你只是在做微创新的话,没有生命力,观众也不会买账了。创新就是你一定是不能只在原来的框框范围以内。“
因而,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们独特的保持创新迭代的方法——神仙会。为了保证有新的元素融合进来,让观众有更加新奇的感受。每一到两年,他们会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有的可能是戏曲方面的专家,有的是资深的观众,有的是很高阶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等,聚在一起谈论,出很多的主意,把这些主意都梳理,然后融入昆曲,以此来够突破原来框架的模式。
南航观察眼:带你走进细腻柔情的昆曲心
为了更好的了解昆曲和直观的欣赏昆曲,团队成员次日前往苏州桃花坞昆曲传习所进行了参观拜访,切身感受昆曲从装扮到上场演出的全过程。
昆曲传习所在昆曲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当时苏州专门培养昆曲演员的地方。在传习所中成员们领略到了“昆曲拍曲”。昆剧班授课时,师生围桌而坐,教师在桌上拍着板眼唱曲,学生跟着拍唱,称为“拍曲”。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称为“拍桌台出身”。团队成员还近距离观摩了脸谱的画成,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在采访时,老师讲到现今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多数人喜欢快节奏的活动,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当然,如何实现传承和发展的双向促进,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也是团队此次实践探索的主要目的之一。要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新兴力量不仅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也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图为昆曲老师昆剧班授课 南航观察眼摄影部供图)
去往看台,走过小巷,是当地叔叔阿姨自得的闲聊或摆摊,后就是呆住沉浸在大自然的馈赠里,这个感叹一直延续到听丽娘倚靠亭边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同于在剧院里观看的体验,园林版其实就是户外版,观众可以随着剧情第一时间感受到园林中的竹林响动、风声、水波荡漾、烟雨迷蒙。此时此刻,心动的不是杜丽娘,而是坐在观众席与天地与剧情融为一体的大家,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苏式园林中体验以前人们的慢生活方式,感受古人给后人留下的传统文化瑰宝。
(图为现场观看昆曲演出 南航观察眼摄影部供图)
时代更迭,文化历久弥新
经过此次实践探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苏州昆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刻体会了昆曲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见解。希望通过此次团队的实践经历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此类非遗文化,体会内涵,鼓励到广大青年用激情和创造力肩负起本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传承不断代,技艺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