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17名学生赴浙江衢州开展政务实习及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20 10:3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在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宗旨的指引下,在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立公计划”的支持下,7月8日,南开大学17名来自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的优秀学生来到衢州,奔赴17条不同战线。在团市委指导下,南开大学“立公计划”浙江衢州实践队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共同开展数期社会实践,全方位感受衢州的科创、乡村、政务三大板块的一线建设成果,与衢州发展同频共振。

产业发展:从“新质”中突围 让求知常在常新

在团市委指导下,南开大学“立公计划”浙江衢州实践队赴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化七一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调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动力。实践队成员说:“各大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找到发展极点,并辅以凝聚力量、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企业价值观。衢州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然指向了对新质人才引进的要求。”一个月以来,实践队成员共走访了衢州市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足迹覆盖了衢州市所有区、县;共走访了10余家重点企业,从精密仪器到遥感科技,从制药制糖到创新能源,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因科技带来的改变和实现的跨越。

乡村振兴:从“百川”中甄选 让黄沙始见真金

在团市委指导下,南开大学“立公计划”浙江衢州实践队赴余东村、碗窑村、金星村等数个发展典型乡村进行考察调研,其中各乡村打造各自的有力抓手,推动产业和文旅相融合,打造乡村品牌。“前往余东画村和碗窑村参观,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与共同富裕实践的鲜活案例。‘早上扛锄头,晚上拿笔头’,余东村的村民们把对农民画的热爱传承下来,一幅幅绚丽生动的画作为余东村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碗窑村雕梁画栋,风景如画,传承千年的制瓷工艺让这座村落独具吸引力,工业与旅游业交相辉映。”实践队成员有感而发。走访过的乡村大多数都是有总书记的足迹,或者承载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衢州将这一资源与增收效益有力地集合起来,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文化传承:从“薪火”中探路  让历史永久沉香

在团市委指导下,实践队成员赴南宗孔庙、儒学文化产业园和衢州城市展览馆考察调研。“文化”是衢州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关于文化如何转化为有形、有效的生产力,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衢州篇章的重要驱动力,实践队员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我前往衢州南宗孔庙和儒学文化产业园,参观了解孔氏南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源流。南孔家庙,自孔氏大宗南渡衢州,至今已九百余年,儒风儒韵在吸收和融合江南文化的基础上,使得南孔文化深深融入三衢大地。南孔圣地,书院林立,儒风浩荡!在当下,我们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经过我对衢州城市展览馆、儒学文化产业园的参观调研,我个人认为衢州的宣传路子应该进一步打开思路。比如从几个如‘衢州发布’等主要公众号中,对衢州的宣传和包装或者说对衢州文化的展现还比较单一。可以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和南孔、围棋等主要的文化元素设计更多元的宣传板块,让大家的目光聚焦于城市本身。”

衢州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衢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地展现了衢州在大时空观、历史观下不同维度的发展的典范。更多文化符号值得被挖掘,更多地人才也会因此爱上衢州的丰厚底蕴,而长期留在这里奋斗。

政务改革:从“促膝”中增补 让信号源源不断

实践队成员在投入日常实习工作的同时,体悟衢州的发展路径。实践队成员分别奔赴衢州市教育局、文旅局、卫健局,以及衢州市衢江区人社局、卫健局、科技局、交通局等17个不同岗位散发光源,得到了全方位观察民生的机会和独特视角。实践队成员拥有自己的思考,在实践队成员李润涵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全新概念,之前的解读都是在探索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借此机会我知道了新质生产力在科技企业中的运用,让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发展。我随着调研团参观走访了全旺镇马溪村和衢江区高性能纸及纤维复合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历史悠久的古村中感悟红色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中提升创新能力。”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实习,实践队成员感受到了衢州“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真态度和“爱才惜才”的满满诚意,相关领导总是希望我们多说一些对这座城市的建议和生活在这里的感受。一泓衢江水、一座水亭门、一位“老爷爷”、我相信,这种“刨根问底”和“用心用情”是来自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责任心,只当如此,衢州会成为人才鼎盛、星光熠熠的人才之城。(撰稿、组稿:李润涵   来源:南开大学“立公计划”浙江衢州实践队)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