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逃学了”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12 14:1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叮当
字号:
手机查看

一、案例描述

翔翔六岁,今年上一年级。开学两周后班主任按照身高调整座位,把翔翔调整到中间的座位上。他一时高兴,上课时把脚放到桌子下面的撑子上,班主任发现后把他的腿打了一戒尺板子。回家后,翔翔告诉爸妈老师打他了,家长问清原因后说:“上课不讲规矩,老师给点惩戒是对的,以后上课要规矩。”于是他画了一幅画送给班主任道歉,第二天也受到了了班主任的夸奖。又过了一天,翔翔回家告诉爸妈,自己没有带课外读本,语文老师却误会自己没有带语文读本,于是罚他站了。并且数学老师把他旁边的一个同学的作业本撕了又扔了,这让他感到害怕,他不想去上学了。但是听了翔翔的描述,翔翔的爸妈不以为然,并且表示第二天会送他去上学。第二天,妈妈送他去上学,到了门口,翔翔哭喊着不愿意进去。于是妈妈只好送他到班级中,但是翔翔一边翻着白眼一边哭吼着不进班级。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将其带回了家。与班主任沟通了之后,班主任表示翔翔心理有问题。于是翔翔的爸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却表示,孩子心理并没有问题,家长和老师平时多关注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言语、表情、惩罚等要有分寸。看完心理医生后,家长再次和班主任沟通,向其说明了情况,但班主任却认为翔翔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还是心理问题以及家长的溺爱导致的。当天晚上,翔翔答应去上学,并且又画了一幅画准备第二天送给班主任。然而第二天爷爷送翔翔去上学的时候,他却非常紧张。面对翔翔送上的画,班主任也较为冷淡。这使得翔翔更加紧张了,他死活不愿意进教室上课。对翔翔的表现,班主任坚持认为翔翔有心理问题,应当治疗好了再来上学。

于是,家长又带翔翔去看了心理医生。在与翔翔玩耍的过程中,他吐露了心声:自己不想上学是因为恨语文老师因为误会而罚站他一节课,也害怕以后自己的作业本会被数学老师撕了和扔了。医生仍然建议家长应当和老师交流孩子不上学的原因,然而翔翔的家长却感到为难:怕说出实情惹老师不高兴。翔翔依旧坚持不上学。爷带着翔翔去爬山,到了半山腰爷爷让他大声喊出啦,我勇敢,我不怕老师了。面对一些来路人问自己为什么不去上学,翔翔感到有些丢人,并和爷爷说自己明天去上学。然而后几天,虽然翔翔每天都早早起床整理好书包,但并不去上学。家长感觉他仍然害怕老师,于是国庆假期带他去旅游、坐滑道、高空攀爬,在游玩中翔翔忘记了对老师的恐惧。国庆假期回来,翔翔便继续上学了。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描述的是一位由于恐惧老师而“逃学”的一年级学生的经历,虽然最终翔翔克服了对老师的恐惧,继续上学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把握住翔翔怕老师的根本原因——由于老师在学校的一系列不当的教育行为以及家长的不重视,导致翔翔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想去上学。

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最初导致翔翔不想去上学的原因是在学校中自己上课时把脚放到桌子下面的撑子上,受到了老师的体罚,并且打的痕迹红了几天才好。这说明老师的体罚较重,让翔翔的身体遭受了伤害。这一次体罚是翔翔恐惧上学的开端,虽然翔翔通过送画向老师道歉的方式为这次体罚事件画上了句号,但后面两次体罚直接再次引爆了翔翔不像上学的导火索——由于误会翔翔没有带语文读本,语文老师罚站了翔翔一节课;由于作业中的错误,数学老师将翔翔同学的作业本撕了又扔了。这样的体罚行为让翔翔对老师、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并且再也不愿意去上学了。

而从家长的角度来分析,面对孩子回家之后讲述的种种经历,家长的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不以为然和漫不经心助推了这次“逃学”事件的发生。当翔翔第一次受到班主任体罚并且向家长诉说的时候,家长却只点名了他的错误,没有质疑老师的做法欠缺妥当之处:“上课不讲规矩,老师给点惩戒是对的,以后上课要规矩。”后来听到翔翔再次受到体罚以及讲述同学作业本被老师撕了的经历时,家长也没有站在翔翔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他恐惧的缘由,而是表示明天会送他去上学。这不仅没有帮助翔翔解开不想上学的心结,反而更加激化了翔翔不想上学的心情。

在面对不想上学的翔翔时,教师坚持认为翔翔不想上学是因为他心理有问题,并且也受到家长平时溺爱的影响。而通过咨询心理医生了解翔翔不想上学的真实原因之后,家长考虑到老师的心情,不敢将真实原因与老师沟通。这样一来,既没有改变翔翔对老师的看法,也没有改变老师对翔翔的误会。最终家长虽然通过带翔翔外出散心、挑战刺激项目等方式让翔翔“生理上”不再害怕老师,认为自己应当像克服恐高一样克服对老师的恐惧,继续去上学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开翔翔与老师之间的心结,也不利于教师反思自己,转变教学方式。

三、案例反思

结合本次案例的内容,我认为导致这次翔翔“逃学”事件的两大主要责任方分别是教师和家长,正是教师的体罚、误解以及家长的忽视和不沟通使得翔翔对老师的“畏惧”始终没有得到消除。因此为了避免日后教育中继续出现类似的现象,我也分别站在教师、家长以及家校沟通的角度对日后教育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一)教师要规范教育行为,不断反思改进教育方式

在本次案例中,教师一次又一次的体罚行为是导致学生对其、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不想去上学的根本因素。而面对翔翔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坚持认为翔翔不想上学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家长的溺爱,也体现了其自身专业素养的不高。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基本功上。如果将学生比喻成一株刚刚破土而发的幼苗,教师则是其实现健康成长所必须要吸收的养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掉传统教育中遗留下来的陋习,如体罚。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体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伴随他们成长甚至一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杜绝体罚情况的发生,以理服人,通过与学生讲道理、沟通等方式纠正他们的错误。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改正,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本次案例中翔翔的家长也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面对翔翔对于学校发生事件的描述,家长更多地表现出来的还是将错误一昧地推到孩子自己身上,或者忽视孩子所表达出的负面心理征兆。甚至在了解了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之后,碍于情面不敢与老师沟通。对于家长来说,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举动,当面对孩子的倾诉时,要仔细聆听,了解他们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当孩子向自己倾诉在学校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要耐心听完孩子的讲述,关注事情发生原委、过程和结果,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对错是非,及时解开他们的心结。对于必要的情况,家长也应当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共同商议如何解决孩子面对的问题。就拿本次案例中的翔翔举例,当第一次听到翔翔遭受了老师的体罚之后,家长一方面应当找出翔翔存在的错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引导其改正错误;而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当及时与老师沟通,告知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保护孩子的权益。

(三)家校要彼此尊重,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本次案例中,虽然家长也与老师进行了几次沟通,但这几次沟通无疑是非常低效的。家长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动的局势,对老师的话样样听从,即使老师几次三番表示孩子不想上学是家长惯的,家长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道出实施原委。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对的,作为孩子教育的两大主体,家庭和学校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因此在家校沟通的时候,教师和家长也应当相互尊重,深入了解彼此的看法和意见,做出共同认可的教育策略。因此在日后的教育中,学校应当通过家长会、线上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相互交流孩子在学校与家中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反常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了相关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的合力。

十堰市张湾区西城开发区中心小学  鲍升军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